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李芬
[导读]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核心素养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李芬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核心素养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只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们也充分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发展并不是只靠机械地记忆知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将所有教育工作者引向了一个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即教育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培养。这其实一直渗透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中,只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再一次将这一问题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培养各种关键能力的重要节点。故本文就此展开探讨,立足核心素养这一背景下,重点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学生如果失去自己的判断,很可能会迷失自己。因此,我国从小学生抓起,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像初中、高中那样的深奥,而是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认知特点总结的一门综合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其辨认生活的对与错,促进小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懂礼貌、遵守规,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有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地提升。
        1挖掘生活事件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贴近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案例与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均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寻找与教材案例内容相契合的生活事件,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认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文明礼让”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上学路上学生、家长的实况视频录像剪辑,其中有的家长拽着孩子闯红灯,有的学生几人结伴上学在人行横道上互相拉扯,有的学生单独一人翻越护栏横穿马路,还有的学生在快车道上骑自行车等。播放实况视频剪辑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比如:“你觉得视频中的这些人在路上的表现对不对?是哪里不对?如果是你,你怎么做?你会阻止他们吗,怎么阻止?如果你的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还强拉着你,你要怎么办?”面对这样熟悉的场景,学生有很多想法可以表达,课堂气氛活跃且热烈。又比如:在教学“我爱五星红旗”一课中,教师可以联系国庆节日过后,装饰用的小国旗被随处乱扔,导致小国旗被弄脏、被毁坏,或学校升旗组同学没有及时降旗,导致旗杆上的国旗被淋湿等常见现象,阻止学生分组讨论,看学生能否根据《国旗法》相关知识,正确指出这些常见现象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通过深挖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学。教师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方式落实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层层推进,逐一落实,结合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寻找到能够与之结合的生活事件、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鲜活的核心素养教育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层面,一个是法律层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对法律层面内容的渗透,避免教学中头重脚轻。《国旗法》相关的内容就是开展法律、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尊法守法、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和概念。法律是社会的底线,道德是社会的上线,只强调上线不明确底线,是传统德育教育表现出不切实际、难以落实、停留在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2联系实际进行课程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非常多的日常生活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教学科目,需要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合理设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程跟小学生学习的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学科内容的积极整合,并且实现相关知识内容的跨学科教学,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覆盖面积最大化。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只停留在普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而是需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德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学场地放在课堂中,而是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或者大扫除等方式,让学生对校园内的各个角落进行观察,从而体验到校园环境的优美。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大扫除,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优美的校园环境是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持的,对于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认知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3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融合于生活之中,又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上,它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必须要以实际生活素材为参照,以指导和解决生活问题为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德道与法治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可有效地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学校与教师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将德育教育深化为学生的潜意识,对于学生德育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佳佳.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分析[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2]刘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J].情感读本,2019(6):9.
        [3]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
        [4]杨铭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3):4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