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丽
温岭市城南镇第二小学
【摘 要】选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选题指导可以从这四方面入手:依托纲要“接发球”,明辨方向;兴趣入手“接发球”,挖掘主题;顺势引导“接球”,提炼问题;互议互学“接球”,确定课题。当好“接球员”和“发球员”,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就会轻松很多。
【关键词】 综合实践 选题 策略研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选题一直以来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难点。都说主题是实践活动的灵魂,选题如果没选好,后续的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鉴于小学生自身知识与能力比较有限,更是凸显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选题指导的重要性。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既要会“发球”——主动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又要会“接球”——及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笔者以《揭秘食品添加剂》这一选题指导课为例,就如何做好“接球员”与“发球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依托资源“接发球”,明辨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但具体内容却以学校开发为主。它不像语文、数学等课程那样有课程标准、有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只有一个指导纲要。因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与特色,还可以融入当地一些特有的民俗风情等,以适应本校学生实践的需要。但越是自由的课程越是容易“走错方向”,偏离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因而把好选题的方向很重要。
(一)深入解读“纲要”,把握方向
《指导纲要》指出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这就给我们的选题指定了方向,我们要让选题接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学生充分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课堂,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新版的《指导纲要》附件还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简要说明。比如推荐的3~6年级考察探究活动九《零食与健康》主题活动中就指出可以调查、交流同学们吃零食的现状。虽然表中所推荐的活动主题只是样例,但也为我们课程选题的开展把好了“接发球”的方向。
(二)取经相关“教材”,确定范围
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和我们的校本课程《游学指南》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这些“教材”里面的活动内容、方案设计、实施方法等,帮助我们引导学生选题。例如作为孔子后裔聚居地的我们岙环,有着丰厚绵长的儒家文化,游学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部分。由此可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立足于指导纲要、地方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与当地的特色教学资源相结合,使一分的资源、三分的开发、五分的利用。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如此便有了“接发球”的范围。
二、兴趣入手“接发球”,挖掘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是教师在依据学生的共性发展特点来选择适合的主题,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选题这一过程对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选题要充分关注学生本身,以及该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托尔斯泰说过,强制性的教学很少成功,而兴趣的激发则是事半功倍,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更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努力“放大”兴趣点,才会引起学生共鸣。
(一)生活情境入手,引导选题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而选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允许追求个性,张扬自我。但是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毕竟非常有限,他们可能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却往往关注的是事物的表面,不懂得去深入挖掘事物所隐的含的研究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来把把关,引导学生深入去思考。老师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日常所发生的事情加以观察,将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引导选题的突破口,有效地“放大”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
《揭秘食品添加剂》这节课主题的产生就源于学生的一次聊天。
有一天午饭后,我们班A同学从食堂带回一根王中王的香肠,问班级里谁要。
B同学听到了问:“你怎么不吃,你以前不是很喜欢的吗?”
A回答:“我早上吃过了,香肠吃多了不好,网上说有防腐剂。”
旁边的C说:“现在吃的东西很多都加了料,新闻常常有报道。”
D说:“是呀,我妈妈说包装起来的零食全是添加剂,自己做的才干净,纯天然无添加。”同学们都被D摇头晃脑讲得半截广告词逗乐了,也都觉得有道理。
听着他们的聊天,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让学生当研究主题去研究呢?眼看着他们的讨论好像就要结束了,我思考着怎么能使话题继续下去呢。
我也凑上前去,加入了他们的交谈:“你们有注意过香肠里都加了些什么呢?”
A拿起来翻来转去地找,突然,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喊出来:“你们快看,这香肠配料里竟然有好几十种食品添加剂!”我们都凑过去数,确实一根小小的香肠竟然有25种配料,其中食品添加剂一栏中就有17种。围观的学生都被吓着了。
D说:“太可怕了,老师是不是所有食品都是这样?”
我笑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是不是这样要你们自己去找答案哦。”
“那我们下次综合实践课就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实践过程切入,挖掘问题
选题指导课与不同于其它课型,它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是不固定的,在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每个过程都可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点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果能用心留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兴趣点,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想到了“这可能又是个好的主题活动”,这就接住了学生抛出的“球”。而当发现学生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要及时抛出自己的“球”,通过与学生有意识的、引导性的谈话、启发学生思考,那么下一个主题就会在不经意间的讨论当中确立下来了。
三、关注过程“接发球”,提炼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其核心是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发现问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炼出活动主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经验
一个学生感兴趣且尚未研究过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积极发掘学生们的实践经验,并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作为呈现载体表达出来,引导他们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问题。
比如主题《揭秘食品添加剂》中学生的经验激活过程:
师:今天大家每人手中都有着一份自己最爱的零食,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这个零食的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很甜、很美味、很松软、很好看……)
师:你知道让食品变得很美味的秘密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里面加了什么东西吧。
【引起学生思考:食品里的添加剂好还是不好?】
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没错,正是因为人们在食品中添加了一些特别的物质,所以食品变得很美味,而这些物质我们把它叫做食品添加剂。
师:很多食品中还是都有一些添加剂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会有一些不法商贩,使用非法添加剂,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危害。随着食品问题的日益严重,食品添加剂也成了“众矢之的”。现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关于非法添加剂的新闻。)
这节课以学生喜欢的零食为什么那么美味引入,并有针对性地搜集一些资料,通过视频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课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问题提出作了较为充分的铺垫。
(二)顺势引导“生成”,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后,挖掘问题是关键。这里所指的“问题”是指真实存在的、需要着力去解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指导过程中,无论是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是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应该顺势引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进入学习的角色。
例如在《揭秘食品添加剂》一课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后引起了学生的相关思考,是不是有添加剂的食品就是不利于健康的?有没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问题一经提出,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更多的问题:
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加了食品添加剂就比较好吃?
师:你真会提问题。这应该是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哪个方面呢?
生1:它的作用。
师:嗯,我们来画一个气泡图,中间写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再把这个问题写在分支上。
……
生5:视频中介绍了苏丹红、瘦肉精等都属于非法添加剂的行列,它们原本只在工业中使用。那么,哪些食品安全问题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
师:你这个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了人们谈食品添加剂而“色”变,这其实太过武断了。
生6:我们食用过多的添加了多种物质的零食不好,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零食?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太及时,太重要了,可以为我们选择零食提供方向。
……
作为一门实践活动课,虽然在课前我们做了充分的“预设”,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成”。因而发现并提炼问题的过程既是考量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契机,更是考量教师指导能力的秤砣。老师应该关注问题产生的全过程,做好“接发球”的工作,引导学生提炼问题。
四、互议互学“接发球”,确定课题
问题有了,并不等于课题就形成了。因为围绕着相关主题,学生会提出各色各样的问题。但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还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很少进行理性的分析,因而往往提出的问题,或是互相重复,或是过于肤浅,甚至是偏离主题,这些都不适合拿来做研究。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这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重新理解的过程。
(一)组织开展讨论,筛选问题
筛选、辨别问题的研究价值是选题指导课的难点之一。因而在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需要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对我们而言是否有研究价值进行讨论,为后面确定课题环节打好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对全班的问题逐个进行归类、筛选和提炼,使得所选问题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同时也要注意删选,假如学生所研究的问题难度超出了他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日后活动推进的过程当中,就会遇到种种困难,也会大大的削弱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有些研究的内容虽然很有研究的必要,但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没办法操作,这样的问题也可以排除在外。
(二)引导全员参与,确立分组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中,更加体现在学生小组的活动之中。在小组活动里学生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想要研究的课题,这一过程需要群策群力,仅仅靠某一个学生的作用是达不成的。当然在第一次按能力和亲疏分组后,要允许学生按兴趣在进行“二次分组”,给与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努力、共同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选题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在指导选题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走好挖掘主题、提炼问题、确定课题这三大步,更有价值的是选题的确定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所在,能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确保选出课题的生命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既要是一个能顺势引导的“接球员”,同时又要是一个能创设有效情境的“发球员”,帮助学生确立有效的课题。做好这两种角色,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就不用再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挖掘不到、筛选不出好的研究主题而犯愁了。
【参考文献】
[1]刘志勇.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师,2020(31):83-84.
[2]江贞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切入点微探[J].基础教育研究,2020(13):83-84.
[3]张爱芳.生活教育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法浅谈[J].教育,2020(27):76-77.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M].河北教育出版社,柳夕浪,2019.
[5]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