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心理,远离校园欺凌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胡灵芝
[导读] 去年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再一次把“校园欺凌”等问题摆在了社会的面前
        胡灵芝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415300
        去年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再一次把“校园欺凌”等问题摆在了社会的面前。人们愤怒于欺凌者的霸道,同情被欺凌者的可怜,哀叹双方家庭教育的缺失,质疑甚至声讨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电影触发了教育的一个痛点,反映出当下校园欺凌的严重程度,一时之间,民声沸腾。
        鉴于此,我在两天前上了一堂《拒绝校园欺凌,创建平安校园》的主题班会课,同学们对校园欺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及应对策略。有同学曝光了隐藏在心中的曾遭遇过的校园欺凌行为,也有同学也曾欺凌过其他同学。据了解,80%以上的同学都遭遇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数据显示,校园欺凌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我觉得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避免被欺凌。
        经过分析近年的多起校园欺凌案(包括网上和身边的),我发现,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主要是这三种情况:
        一、孤独自卑的孩子
        我以前工作的学校班上刘某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因为幼年丧父,他时不时地就会受到村子里的一些同龄人的嘲笑。因为人家说的是事实,加上每次别人一提他都会很伤心,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他选择的都是默默离开。实在气不过了,才和人对骂几句或者是打一架。三年级时,他也不知怎么得罪了一个同学(抑或是根本就没得罪他)。有一天,那个同学和他哥放学后拦住刘某不停地喊他“没爸的野孩子”,刘某气急了回骂了一句,结果鼻子被他们哥俩打出了血,腿上也被踢青了一块。回家后,刘某不敢把实情告诉家人。后来,那哥俩又打过他几次,直到四年级下学期,他换了新班主任才得以停止。
        电影中的陈念其实也是如此,父母的情况使她没有底气与人争斗,她得想方设法通过高考逃离自己生活的地方。
        二、娇生惯养的孩子
        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有的有“小霸王”气质,但也有不少是被保护起来的妈妈宝,他们在家人面前无法无天,可是在外面遇到强硬分子,就会瞬间变得软弱可欺。
        我熟悉一个初一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喜欢在班级各种炫富,结果被班级几个同学盯上了,让他从家里带各种好东西,吃的、玩的,甚至是钱。一开始,他还有反抗,可每次换来的都是一顿打。该同学从小就没被打过,所以抗打能力很差,几次挣扎之后,他便彻底成了别人的征服者,直到后来家长发现了异常,与老师沟通,这起校园“钱物欺凌”才被制止。


        三、性格内向的孩子
        很多班级都会有一些性格内向,且成绩落后学生,他们羞愧于自己的学习表现,可又不能或不愿努力改变自己,于是,他们在班级渐渐被边缘化。班级有人嘲笑甚至欺负自己,他们也往往以“谁叫自己成绩差呢”来劝慰自己而选择默默忍受或者是极力讨好别人。他越这样懦弱,那些欺负他的学生就越嚣张,最后就逐渐演变成了校园欺凌。前不久,我的学生来看我,我们聊到校园欺凌的时候,一个学生跟我说了一起他的同班同学的例子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比较懦弱,而懦弱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对自我的认识出了问题,准确地说就是不够自尊和自信。
        所以,我认为要想使这些被欺凌的孩子自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自尊自信起来。
        一、人人平等的心理
        我们要告诉孩子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欺凌别人,别人也不能欺凌我们。类似这样的道理,也许我们曾经跟孩子说过,也许孩子本身就知道,但说过、知道与内化成孩子思想深处的意识乃至信念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要想缩短这段距离,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对孩子多强化几次,变换方式多说几次。
        二、邪不压正的心理
        校园欺凌毕竟是见不得阳光的,它会遭到舆论的谴责和校纪校规以及法律的追究和惩罚,学校、社会任何时候都是好人占多数,正义占上风。当遭遇校园欺凌的时候,一定要抛除后顾之忧,绝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即使在事发时面对强大势力选择沉默,但事后一定要报告父母、老师、和学校,寻求保护。在父母、老师和学校干预效果不凑效的情况下要果断选择报警,用法律的惩罚把校园欺凌打回去。
        三、自尊自强的心理
        校园欺凌事实上是一种实力的较量,当你实力足够强的时候,校园欺凌就会远离你。所以不论遇到多大家的庭变故,一定不能陷入孤独自悲;不论家境如何优越,一定不能娇生惯养;不论成绩在班上如何靠后,一定不能放弃努力;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阳光开朗,平时不惹事,遇事不怕事。
        中小学生中的被欺凌者往往是心智不成熟或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消极自卑,从而变得懦弱。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他们自身发展的特点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就能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发展水平的,而一旦他们形成较为健康的心理,就绝不会成为任由他人欺凌的羔羊,这样就能远离校园欺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