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美 张云英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224200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主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本文以实际教学为背景,分析农村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农村教育设置情况进行分析,详细论述在农村高中生中开展心理特色教育与心理教育资源,通过灵活运用表扬和鼓励等手段,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高中学业。
关键词:心理教育;农村;教学资源;整合
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品行高尚的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实现引导教育学生的目标。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形象,利用温和的语言,与学生坦诚交流,不要将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
一、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巨大的学习潜力与普遍的厌学情绪并存
农村的高中生与城市中的高中生一样,在步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农村高中生与城市高中生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普遍反映为,学生中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逃课、逃学的情况,对自我的要求不严,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并且在学习表现不是很积极,在与同学的交际方面也处于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问题,很多农村的家长不懂得心理学,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没有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且,农村家长为了实现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将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送入高中学习,在学习上因为跟不上教学节奏,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弃学的情况。
(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互冲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意识指导行动,也决定行动。很多农村的高中生在升入高中后,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但是,进入高中生活后,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甚至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奋斗目标。在开始阶段,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认为教师的这些做法都是毫无意义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次又一次的月考、期中考试,学生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分班排座,各种来自学习上的打击接踵而至,一次又一次地击毁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未来目标失去奋斗的动力。这就是因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很多学生为了逃避来自学习的压力,频繁地出现逃课逃学,严重的甚至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痛苦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和人格上都会出现一些变化,出现一些问题。
二、农村高中心理教育特色活动与心理教育资源的整合
通过对高中生的心理研究我们发现,高中生长期接触社交网络,容易诱发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例如,高中生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人不劳而获,或者没有经过努力就获得了自己无法实现的生活,进而产生心理不平衡。
于是,高中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不劳而获,如果不用努力就能获得理想的生活上面,针对这种情况,高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做心理疏导,并且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帮助农村高中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心理
教师在为学生做心理疏导时,可以采取开设心理辅导讲座的形式,一些有条件的高中院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课程,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以及考前心理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如果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农村高中生的心理活动,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高中学业,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迈进;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农村高中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看到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让农村高中生意识到依靠学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倡导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以鼓励学生原则,以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驱使学生不断探索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努力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第三,教师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并且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合理制定课程表。一般而言,农村高中生多采用住宿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住宿学生的特点,每周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来调剂高中紧张枯燥的生活。最后,教师要坚持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表现出的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相处,进而促进不断学习,完成自己的预设目标。
(三)探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现代育人模式
从教学角度来讲,农村高中生处于劣势。在农村高中生的意识当中,成才并不只有考上理想大学这一条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只能不断地努力,都能够有一番作为。高中阶段除了学生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高中阶段,教师不仅要抓学生的学习,还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具备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能力和素养。另外,高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想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首先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塑造学生心理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让学生意识到挫折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也是成功面前的一道鸿沟,只有成功地跨越过去,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结语:
通过对农村高中生开展心理特色教育与心理资源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情育人、以理服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191-192.
[2]郑玉群.重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