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唱腔与学院派科学发声演唱结合初探以声乐作品《天籁怒江》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陈欢
[导读] 《天籁怒江》是一首风格性、地域性很强的作品,里面不仅有滇西怒江地区的音乐风格,演唱上也包含了当地多民族原生态“开宜”“摆时”的“抖音、颤音”唱腔与学院派科学发声相结合
        陈欢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艺术学院 )
        摘要:《天籁怒江》是一首风格性、地域性很强的作品,里面不仅有滇西怒江地区的音乐风格,演唱上也包含了当地多民族原生态“开宜”“摆时”的“抖音、颤音”唱腔与学院派科学发声相结合,是唱作者的一种创新尝试,也是一首难度较高适用于高校高年级课堂、舞台及比赛现场的作品,笔者以此作品为例探究作品中唱腔的技法和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关键词:原生态;开宜;摆时;抖嗓;颤音
一、《天籁怒江》声乐作品创作背景
        《天籁怒江》是一首男高音声乐作品,由独龙族青年唱作人、国家一级演员阿普萨萨词曲并首唱,此作品收录在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常留柱教授编著的《精编民族声乐教学曲集》少数民族歌曲集第一册中,在高校及舞台上呈现,加之此作品演唱技巧、歌曲音域及演唱风格具有高难度,里面唱作者首次借鉴“开宜”“摆时”两种原生态抖嗓唱腔与现在科学发声完美结合融入于此作品中,此结合符合歌曲背景也顺应旋律主题更适用于声乐比赛,笔者觉得有可探究的意义,以便让学习及演唱本作品的声乐工作者演唱前有更深刻的认识。
        《天籁怒江》中的“怒江”指的是地名,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怒江河谷的中游地段,怒江州以傈僳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为主体民族并同多民族聚居,自然风光主要以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山脉对峙形成的大峡谷地貌为主,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险峻、原始古朴的大峡谷,具有山高、坡陡、水急的主要特征。这首作品就是通过收集整理改编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白族支系拉玛人原生态“抖嗓”唱腔、傈僳族“摆时”抖嗓唱腔同时借鉴学院派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是歌者对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次大胆创新。
二、引子部分“开宜”抖嗓的运用及情感处理
        本作品引子部分是以65的速度自由散拍进行,带气势的哼唱为主,伴奏形式“埙”为首乐器引出天高地广的第一乐句,第一句的首字“天”应渐入的咬字形式开启,首字可配合伴奏的慢入而做字头咬字略延长处理,整段以四句歌词为主线,歌词分别是:“天太小咯,地太窄咯,山太高咯;江太怒咯”伴随其“嗯(哼鸣)、啊(呐喊)”等衬词为辅助,歌曲主调以三个音为主体,“2、5”为辅助音开展呈现,引子部分的音调吸收了怒江州兰坪县白族支系拉玛人的一种唱腔,此唱腔区别于学院科学发声的自然泛音,是一种嗓音刻意的、波动长的抖嗓形成的“颤音”,拉玛人有着自己的民俗文化,拉玛人的民歌种类多形式多样,反映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开宜”是拉玛人民歌的统称,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次节日庆典或劳动歇息,拉玛人都会聚在一起演唱“开宜”开宜形式多样,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环境进行,可以分为“算开宜、欧开宜、双开宜、作开宜等”拉玛人演唱开宜民歌时都会使用到一种“抖嗓颤音”,这种演唱对于演唱者自身嗓音特质条件也有一定要求,一般开宜歌者嗓音都比较洪亮,特别是唱好“开宜颤音”对嗓音的音质和共鸣有要求,为了突显其抖动强烈感甚至会利用身体的抖动从而产生声音的颤动,此抖动常体现在每一乐句下滑音来作为收尾,而此下滑音抖嗓,创作者很巧妙的运用在每一句语气助词“咯”上,非常自然地衔接。每一句结尾的抖嗓下滑音也让人对于歌词大意 “天、地、山、江”呼应的“小、窄、高、怒”有了语气情绪上的感叹与渲染。值得注意的是引子段落中重复的语气乐段如图所示:
        演唱时应借鉴白族支系拉玛人的抖嗓唱腔来演绎,必要时可借助身体的助力来增加拉大其抖动感,抖起来时腔体更通透、立体。
三、段落艺术色彩中“摆时”的点缀
        引子过后进入转速的A段落,速度从60进入到80开展间奏,跳跃的小调进阶马上将演唱者及听众的情绪带入了怒江大峡谷的神秘自然环境中,此段落四句为一整段落呈反复共两小段。“雾还不走,雨还不停,太阳天上挂,月亮心里留,地上微风来,天上狂风咆,太阳吹起克,月亮掉下来”此段歌词贴合了怒江的自然气候,又很好的通过歌词诠释了人们面对险峻现实的自然环境既依赖又敬畏的心态,用天气中的雾、雨、狂风、与太阳、月亮昼夜交替的自然天气之间修饰的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主调仍以四个音进行,音乐走向稍平稳,更像是叙事的口吻,此乐句如谱:   整个旋律走向与怒江当地方言语调是很吻合,包括节奏型与歌词的语气感也很一致,例如“66”在这里对应的“不走哇”三个字在普通话中是四声三声一声,因为乐句中旋律的走向与节奏型是小切分的原因,这里的“不走哇”走字落在上,不和哇都是在6上,唱出来“走”变成了扬上去的二声,小切分的恰到好处也让演唱更接近怒江当地人说话的语气,与歌曲意境语气感相符。常规歌曲4/4拍逻辑重音是强弱次强弱,而这首歌曲本段落巧妙之处是重音都在第二拍后半拍动词上与常规逻辑重音是不同的,如“走”、“停”“挂”“来”“咆”“克”“下”,演唱时旋律走向与语气重音结合从歌者口中唱出,如同向听众讲述故事,娓娓道来。本段点晴之笔仍然落在整段乐句的“抖嗓”上,此段落不像引子出现符合自然环境情景的夸张抖动并且使用频率稍多,此段落四句一小段共为两段为一整段落,两段中“抖嗓”停留在“里”和“下”上。同样是“抖嗓”技法但此段的“抖嗓”与作品引子部分借鉴白族支系拉玛人“抖嗓”唱腔不同,此段音乐采用了傈僳族“摆时”抖嗓唱腔,此唱腔相较于引子部分的夸张颤音大波动广相比演唱的更密,嗓音波动时值更短,这里借鉴了傈僳族“摆时”的抖嗓,是先直后小抖,腔体比引子部分腔体开的稍小一些,主要运用在口鼻腔,呈现时值短而有力,快抖而又不慌的效果。此段落与引子相似的是衬词仍选用“哇”“啊”“咯”突出了歌词大意的夸张语气感。其后随着如谱所示:
        进入一人领众人合的“摆时”音乐色彩与乐句逻辑感,“摆时”傈僳语直接翻译的大意就是“自由自在的说啊唱啊”在歌唱的内容和歌曲曲式和句式上没有固态的结构框架,可长可短,曲调基本相同,所以唱作者创作的如图这几句的曲调走向和旋律基本相同,所有的“摆时”唱腔的抖嗓借鉴全部用于谱面音的波音标记音里,并且演唱者在自然泛音与原生态抖嗓间衔接的非常自然,这是需要歌唱者平时的多元化视听与练习的,此段的歌词大意也由之前的自然景观过度到了人物关系,由“天、地、江、河”过度到阿爸、阿妈的亲情、阿哥阿妹的爱情、村庄及小孩纯真,家园及老人的守望,象征着这个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大自然依赖又敬畏,虽条件险峻但过往祖祖辈辈在这里不畏惧艰难积极的生活,歌词中阿哥的酒碗透着这方人的豪爽,阿妹的眼神流露这方人的善良,朝霞寓意着小孩的蒸蒸日上,晚霞衬托着老人的沧桑。
        最后段落进入快板间奏,呈4/4拍两小节为一乐句共3乐句外加11小节的尾声,三乐句里前一小节都是以跳跃音为基准后一小节为“颤音”状演唱感叹词,整个旋律以民族调性为主体,颤音以下滑抖音为走向,以快节奏递进最后停留在“怒江”歌词上似呐喊慢收尾来结束整首作品。

四、结语
        总的来说这首作品音域很宽,体现风格特点的演唱技巧很独特、演唱难度大,大家可通过实地采风或网络借鉴“开宜”“摆时”等原生态“抖嗓颤音”唱腔。结合参考网络上阿普萨萨演唱的录音进行发挥,此作品为男高音高级程度。
        参考文献
        [1]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2(02),10-19.
        [2]杜婷.探寻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唱法异同[J].探索与争鸣,2018(01),191-192.
        [3]郭欣.少数民族音乐与原生态唱法研究[J].音乐艺术研究,2020(03)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