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需求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陈立未通信作者 刘华
[导读] “新工科”作为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陈立未通信作者 刘华
        宁波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新工科”作为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样化、个性化和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成为评价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向出发,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研究在“需求驱动”下,构建更富创新活力的、富有弹性的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需求驱动; 新工科; 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肩负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历史重任,在新的社会需求下,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聚焦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要求和凸显新工科特色的要求。在新工科的建设中,工业设计专业应努力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弹性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下的工业化创新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人才保障。
1 新工科背景下构建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笔者认为,传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1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产品“开发—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回收”整个生命周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设计人才。但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培养指向性不够明确、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然针对传统制造业。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全方位多元化的要求,是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2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体系
        突飞猛进的前沿技术、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促进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驱动着传统工业逐步向新型工业过渡。与此同时,设计产业也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但现有的工业设计知识结构体系较多地沿袭传统工业设计的知识结构体系,多年不变,略显陈旧。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建立更为合理、新颖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3需求定制的课程体系
        现有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多为传统“订单式”,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和衔接性,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不够突出、因人设课的问题导致有些课程的重复教学以及知识结构的脱节,与地方人才需求的脱节。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建立需求定制的课程体系,是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4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工业设计中的生产、制造等环节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环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僵化,学生依然从事闭门造车式的设计活动,或者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和调研等,这些都违背了实践教学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建立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新工科”背景下“需求驱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向出发,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深入分析地方经济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 为“需求驱动”的动力来源,以“科教融合+产学结合” 的协同模式为“需求驱动”型的动力支撑,构建以5个1(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一套知识结构体系+一套课堂教学模式+一套课程体系+一个实践教学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需求驱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为驱动力,以学科发展需求引导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术发展需求更新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富创新活力。

        图1新工科背景下“需求驱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图
2.1 一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笔者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以“需求驱动”为导向,确立了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当前设计人才全方位多元化的应用性要求,以塑造系统设计观念为人才培养之首要目标,培养具有产品系统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产品“开发—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回收”整个生命周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实、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全局创新观念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开发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2.2 一套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
        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决定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把工业设计的知识体系归纳为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即造型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工程技术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在这五大核心能力下构建工业设计专业的能力矩阵,对课程体系及课程的设置起到指导作用,如表1所示。

2.3 一套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宏观培养模式需与微观课堂教学相结合,在“需求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融入先进的新工科教学理念和多项教研成果,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4 一套课程体系的建设
        “需求驱动”下的课程体系是充满弹性和开放的。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笔者以课程群的形式构建课程模块。根据工业设计师的能力构成,提炼了五大课程群,即造型基础课程群、设计表达课程群、产品设计课程群、工程技术课程群和定制拓展课程群,在该课程体系中,代表工业设计五大核心能力的五大课程群彼此独立又互为联系,企业需求和学科需求驱动着整个课程体系良性运作。在这五大课程群中,造型基础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的三维造型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干课程为结构素描、色彩基础、设计构成基础和产品形态构思;设计表达课程群以培养学生设计表现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干课程为设计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产品设计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干课程为设计概论、设计思维、情感化设计、设计整合创新;工程技术课程群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干课程为工程制图、设计工程、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定制拓展课程群为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设计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干课程为交互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日用产品设计、电器产品设计等。“定制拓展课程群”的课程以学科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彰显课程体系开放、弹性的特色。每个课程群中的课程有衔接性和关联性,每个课程群均有开放式的“课程拼图”和“能力拼图”,它们必须能够严密地支撑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拼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图或能力图。
2.5 一个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采用“科教融合+产学结合” 的协同模式,在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建设“校企互动”平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以学生为本,让实践教学真正立足于学科和企业的需求。在“需求驱动”下,及时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而更新,为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以“项目驱动”设计课堂实践设计,以设计竞赛的“虚课题”和产学研结合的“实课题”为主要项目进行设计。
3    结语
        突破传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国家战略、地域特色和产业需求,以“需求驱动”为原动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需求为原动力,以“科教融合+产学结合”为支撑,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会极大地凸显工业设计专业学科融合、前瞻性强的特色。本文的研究希望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新一轮的改革有较好的实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国志,王学川,张辉,李文凤,孙德强.“新工科”建设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包装工程,2019,(12):66-69.
        [2]  孙晓枫,赵 莹,周 淼,杨 松,赵新军.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9): 111-113.
        [3] 刘敬,刘衍聪. OBE-CDIO 理念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图学学报,2019,(4):416-421.
        [4] 彭心勤. 新工科理念下的产品设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包装,2019,(6):80-82.
        [5] 吴磊. 新工科理念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10-13.
        [6] 曾台英,陈景华,许旭萍,蔡锦达. 新工科下包装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 包装工程,2019,(12):9-13.
        [7]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32.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80371 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需求驱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通信作者:陈立未(1979—), 女, 浙江宁波人, 硕士, 讲师, 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