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为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中央银行学》课程讲授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学生; 课堂学习; 兴趣
在2020年,我荣幸地获得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荣誉,私下里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推荐我?我希望的答案是:老师你讲课时表现得很有学问。而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您讲课不枯燥。我也曾经和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聊起她上我的课时的体会,她的感受是:老师您讲课时倒是不觉得枯燥。通过这两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上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中央银行学》课程中那些讲课方法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案例教学法
中央银行如何事前防范金融危机?如果进行抽象的理论介绍的话,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因此我引入了两个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一:大萧条中的美联储
.png)
数据来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数据说明:实际GN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用1958年10亿美元衡量,利率是4~6个月基准商业票据利率,货币供给M1=现金+活期存款,单位10亿美元,价格水平是GNP平减指数,1958年是100,实际货币余额=货币供给除以价格水平乘以100,单位10亿美元。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出:大萧条成因的货币假说:美国中央银行导致的货币供给压缩使得 1929—1933年的价格水平下降了25%,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是:第一,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下降不利于债务人,但是债务人的消费支出倾向超过债权人,所以,净效应是支出的减少;第二,预期到的通货紧缩提高了实际利率,抑制了投资。 消费和投资的压缩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减缓和失业率的提高。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货币供给的紧缩导致了大部分经济衰退,大萧条是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 。
案例二:美联储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
(一)低利率政策催生房地产泡沫
2000 年 1 月 3日—2003 年 6 月 25 日联邦基金利率从 6.5%左右经过 13 次下调降到 1.0%并维持到 2004 年 6 月。2004 年 6 月 30 日—2006 年 6 月 29 日通过 17 次升息把利率提升到 5.25%,成为刺破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导因。
短期利率变动是房屋需求短期变动的关键因素。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严重负利率时,融资成本下降和流动性过剩刺激房屋需求增长。受到房屋短期供给缺乏弹性因素制约,房屋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推动房价上涨。房价飙升影响人们预期,反转激发人们投资房地产博取资产升值利益,投机需求活跃和狂热进一步推动需求上升和新一轮价格上涨,从而为房地产泡沫形成提供温床。
(二)放任金融衍生品交易
上世纪80年代时,金融衍生品仅是金融市场的“小兄弟”。由于金融衍生品多利用资金杠杆,市场景气时回报率惊人,因此华尔街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
高回报必然隐藏高风险。清醒的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保持足够警惕。巴菲特5年前就警告说,这些金融产品的潜在威胁堪称“致命”。
在这些金融精英的质疑声中,只有一个声音坚决维护金融衍生品市场。他就是1987年~2006年掌舵美联储的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对金融衍生工具如此推崇,以至当这些金融产品初现“魔鬼面孔”、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华尔街人士提出监管意见时,他坚决反对。由于格林斯潘当时威望如日中天,国会无人敢擢其缨,议员提出的监管意见都无疾而终,以致华尔街贪婪的投机者让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滚越大,最终把美国乃至世界其他金融机构卷入其中。
这两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应当成为金融危机防范者的中央银行反而成为金融危机的促成者。
二、对一些理论进行逻辑推理
人们喜欢侦探故事,因为其中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对一些理论的讲解也可以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时就是如此。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它等于现金加准备金;
(二)让学生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简表,从而明白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三)既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那么中央银行能否控制它呢?让学生展开讨论;
(四)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中央银行对自己的资产负责业务也不是完全有控制能力的;
(五)最后得出结论,中央银行对自己的最大比例的资产负责业务有控制能力的话,它才能够控制基础货币;
(六)根据上面的结论,对中美基础货币控制能力进行比较,对中国不同阶段的基础货币控制能力进行比较。
三、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还可能对所学的理论提出质疑,这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学期上课正好发生疫情,我对疫情期间的货币政策做了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民银行并未过度动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而是根据疫情防控阶段性要求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结构化政策精准引导,先后围绕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等推出了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在教科书中有一个理论,经济衰退期间,财政政策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还有一个理论是货币政策的时滞较长。而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发现,中央银行疫情期间通过贷款再贴现先后投入了18000亿元资金,当然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再投入,技术上讲是可以无限投入的,而且时滞较短,这就与教科书上的理论发生冲突。
理论联系实际当然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讲中央银行反洗钱职能时,讲到一个案例,重庆某县交通局的一个局长贪污巨款,在买房洗钱时被发现,最终这个局长被判死刑,案例讲完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一个问题,钱是不是越多越幸福?一开始的讨论结果是,学生认为,有钱人的幸福是我们没有钱的人想象不到的;后来的讨论结果是,学生认为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最后经过引导,讨论的结果是,在坐标图中,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不是成直线而是成n形的。同时还要强调,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享受,还有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然,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老师要热爱学生;老师要热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老师上课要充满激情;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可能的话在讲课中可以穿插一些故事┄┄
名义利率 货币供给 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率 实际货币余额
5.9 26.6 50.6 --------- 52.6
1930 3.6 25.8 49.3 —2.6 52.3
1931 2.6 24.1 44.8 —10.2 54.5
1932 2.7 21.1 40.2 —9.3 52.5
1 1.7 19.9 39.3 —2.2 50.7
名义利率 货币供给 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率 实际货币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