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探讨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刘晓林
[导读]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内部对其子女所施加的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刘晓林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白山分校,吉林 白山 134300)
        摘要: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内部对其子女所施加的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处在形成人格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施加多重影响。本文将就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影响;探讨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都可以看见他(她)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可以施加多重影响。小学生处在人格形成、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施加多重影响[1]。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可以施加多重影响
        2020年10月,为研究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影响,教育专家随机抽取重庆、上海两市的两所小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共有224人。调查结果显示:
        Ⅰ.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03名学生表示:父母在对自己进行教育时,他们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父母经常指出自己的缺点并进行批评;当自己在外面受到委屈时,父母会问明原因并安慰自己;当父母发现错怪了自己时,会对自己赔礼道歉;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是讲道理;自己发现父母做错了事,会向父母指出来;父母经常检查自己的作业,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地方;自己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父母会帮自己分析原因;自己考试考出好成绩,父母会很高兴,会夸奖自己;自己经常向父母讲学校里的事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最愿意找父母求助。——专家认为,这103名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属于带有民主色彩的家庭教育[2]。专家将这103名学生划入A组。
        Ⅱ.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8名学生表示:父母在对自己进行教育时,两个人都批评自己;可他们又相互责怪对方;父母经常打骂自己,当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时,父母会对自己说“活该!”当父母知道错怪了自己时,会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是指责、辱骂;自己发现父母做错了事时,怕挨打挨骂,不敢说出来;父母每天都要给自己布置额外的作业;自己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父母会打骂;自己考试考出好成绩时,父母会嘲笑、挖苦(“又没有考第一名”);自己从不向父母讲学校里事情,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最愿意找老师求助。——专家认为,这68名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属于带有家长制色彩的粗暴型家庭教育[3]。专家将这68名学生划入B组。
        Ⅲ.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1名学生表示:父母很喜欢自己,很少批评自己;当自己在外面受到委屈时,父母会追查是谁欺负了自己;当父母知道错怪了自己时,会不停地向自己赔不是;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是哄自己高兴;发现父母做错了事,自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做没发现;父母经常帮自己做作业;自己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父母会笑着说没关系;自己考试考出好成绩时,父母会买许多好东西进行奖励;父母问起学校的事情时,自己会告诉父母。——专家认为,这41名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属于溺爱型家庭教育,专家将这41名学生划入C组。
        Ⅳ.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名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从不关心自己,从不过问自己的学习;当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时,父母根本不理睬;当父母知道错怪了自己时,会回避他们犯下的错误;自己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父母无所谓;自己考试考出了好成绩,父母也无所谓;父母很少询问学校里的事情,即使父母询问,自己也不愿意告诉他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最愿意找朋友求助。——专家认为,这6名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属于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专家将这6名学生划入D组。


        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显示:
        A组学生中,有96人可以自觉遵守各项纪律,有76人从不说谎,从不拿别人的东西;有103人关心班集体,有93人可以和同学友好相处,有94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生气;有89人能够主动关心同学,有100人尊重长辈,有97人喜欢读书。
        B组学生中,有51人可以自觉遵守各项纪律,有37人从不说谎,从不拿别人的东西;有59人关心班集体,有61人可以和同学友好相处,有48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生气(其余10人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受委屈时一定要打人、骂人);有52人能够主动关心同学,有68人尊重长辈,有65人喜欢读书[4]。
        C组学生中,有29人可以自觉遵守各项纪律,有30人从不说谎,从不拿别人的东西;有37人关心班集体,有29人可以和同学友好相处,有30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生气;有26人能够主动关心同学,有39人尊重长辈,有37人喜欢读书。
        D组学生中,有5人可以自觉遵守各项纪律,有3人从不说谎,从不拿别人的东西;有6人关心班集体,有5人可以和同学友好相处,有5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生气;有4人能够主动关心同学,有5人尊重长辈,有5人喜欢读书。

二、探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在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A组学生(接受民主色彩家庭教育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明显优于其它三组学生,B组学生(接受粗暴型家庭教育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及A组,但优于C、D两组;C组(接受溺爱家庭教育的学生)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及A、B组,但优于D组。D组(接受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及其它任何一个组。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可以产生多重影响:家长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子女,关心子女,并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主动检讨自己的错误;可以使子女(小学生)学会自我尊重、尊重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家长在家庭内部实行家长制,不尊重子女、打骂子女,会对子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子女(小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子女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无条件、无原则地溺爱子女,会使子女产生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利于子女(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5];家长对子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子女也就丧失了学习、模仿的榜样,继而无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结束语
        任何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她)的大脑都没有发育成熟;他(她)可以观察的对象,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父母。他(她)必须通过观察、模仿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说话、写字,才能逐步形成思维能力,继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子女的终身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乃是最重要的人生教育。因此,父母把子女带到这个世界,就必须对子女承担责任,同时也对自己承担责任。父母必须爱护子女、尊重子女,并且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对子女施行带有民主色彩的家庭教育,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左天玖.浅谈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14.
        [2]赵一彪.新时代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6):146-147.
        [3]李倩.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5):158-160.
        [4]吴建良.小学学生家长回归家庭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67.
        [5]潘梦启.家庭教育视角下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探究[J].青少年学刊,2019(04):37-40+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