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实施舞蹈美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凌蓉蓉 廖萍
[导读] 当前人们的文化更加走向多元
        凌蓉蓉 廖萍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当前人们的文化更加走向多元。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实施舞蹈美育的内涵、作用,并结合实施舞蹈美育的路径,从加强学生对舞蹈节律的认知入手,将审美教育贯穿高校舞蹈教育全过程,强化舞蹈教育的实践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高校舞蹈教育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多元文化;审美精神;舞蹈美育
        引言:在我国古代美育教育理念就已经生根发芽。近年来我国学校美育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模式化艺术教育方式,更是限制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形成富有创意的思维与艺术作品。高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强化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培养,助力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
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舞蹈美育研究内涵
        舞蹈是一门动态表演艺术。就舞蹈而言,“舞”的字意是旋转,“蹈”的内涵是跳跃。舞蹈是人类生命跃动的一种运动表现形式,具有抒情、传情、达意、象征等特点。其独有表达方式的意义,在于用身体动作语言传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及人们的精神风貌。
        舞蹈教育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美育理念倡导之下,舞蹈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成为新时代高校舞蹈教育的核心。
        舞蹈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舞蹈美育有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舞蹈美育研究作用
        舞蹈美育是高校美育的组成部分,能够增强学生的舞蹈感知力,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与理解,形成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舞蹈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就是指学生对于美有分辨能力,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对于美有很清晰认知。审美感知力能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带有大众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在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感受艺术的美,建立美的感知力,形成审美意识和对美的鉴别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其次,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塑造优美身姿。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引领学生掌握系统的舞蹈学科知识,获得舞蹈素养。同时还能为其健康生活,快乐成长提供助力。最后,舞蹈美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所提倡的目标指标。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舞蹈学科知识的掌握,在老师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对舞蹈的理解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编创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舞蹈。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实施舞蹈美育的路径
(一)加强学生对于舞蹈节律的认知
        在舞蹈美育过程中,借助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情绪情感,营造舞蹈美育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身体语言有节律的律动,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由于每一支舞蹈的情感均不同,需要选择适配的音乐与之相符,因此教师在选择舞蹈音乐时,要选择那些能够与舞蹈情感相吻合的音乐作品,使二者相适配且能够相互配合共同表达。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和表现主题时,应引导学生展现舞蹈的节律美感。如在当前的高校舞蹈教育中,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欠缺,就会出现学生有好的创意与构想,但身体却未能按照自己的预想表达与表现。

为有效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教授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让学生掌握强弱拍原理,准确分辨音乐的节拍,直至用身体节律正确表达与表现。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感受强弱拍,分辨舞蹈的节奏,形成身体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当学生对音乐和舞蹈都有了较深理解的前提下,再辅以舞蹈技能练习,能够更加全面理解舞蹈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实现舞蹈的美育价值。
(二)强化舞蹈教育实践,提升舞蹈的审美价值
        舞蹈是运动的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些由舞者动作姿态、造型画面以及表演时的服装道具、舞美场景设置共同构建的舞蹈形象与内容,展现了舞蹈的艺术美。参与者在对舞蹈动作、技巧的练习中,能够快速获得对舞蹈美的感知。第一,在高校舞蹈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来展现对舞蹈的认知与美感。通过身体语言、内心情感以及流动画面的刻画塑造,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和想象,帮助学生在舞蹈实践中,展现自己对舞蹈美的感知与想象。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参与舞蹈的过程中,精准表达动作所蕴含的情感,保持动作的姿态美育韵律美。第三,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方式,利用不同舞种类别的优势,通过多元化的舞蹈内容学习,帮助学生获得舞蹈审美素养。第四,舞蹈服装道具,场景舞美都是展示舞蹈艺术美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创舞蹈作品的服装道具,不仅能利于塑造舞蹈形象,更能展示舞蹈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舞蹈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审美教育贯穿高校舞蹈教育全过程
        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大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科普舞蹈来源、舞蹈历史、舞蹈种类以及未来舞蹈发展方向等基础性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舞蹈文化内涵。首先,舞蹈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具有互通性。学生可以在获得美术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艺术审美力。如可以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亦可通过对世界名画、名品的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相关专业书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观看一段影视资料时,与学生一起分析视频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舞者运用了哪些舞蹈技巧?其发力技巧是什么?舞者的情感是如何与舞蹈主题表达相一致的?通过这样的提问、讨论方式,将其它艺术学科知识与舞蹈学科知识相结合,并用分析的结果来指导自己的舞蹈实践,感知舞蹈的艺术美和文化美,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丰富美育资源
        首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先进文化引入高校舞蹈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更能从赏析舞蹈艺术作品入手,在组织学生观看舞蹈类艺术电影、优秀传统舞蹈剧目的过程中,扩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力。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对舞蹈主题和情绪情感的理解,可以借助VR体验设施,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虚拟的舞蹈体验剧场,以增加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最后,针对一些复杂的调度或场景,可以使用三维动画进行演示,并为三维动画设置动作慢放、回放效果,以方便学生细致观察、模仿和展现这些画面和场景,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实现舞蹈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的美育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通道。在舞蹈教育中,树立学科美育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舞蹈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延杰.舞蹈美育研究回顾及反思[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01):92-100.
        [2]刘俊洁.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探析[J].艺术评鉴,2019(07):121-122.
        课题名称:基于“互联网+”下的儿童美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姓名:廖萍(1968.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万州,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舞蹈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