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对提升教师队伍稳定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丁海玲1 孔群1 丁庆军1 吕景伟2、刘紫童1 李颖斐1
[导读]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招生规模约占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
        丁海玲1 孔群1 丁庆军1 吕景伟2、刘紫童1 李颖斐1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2001         曲阜市防山镇小学山东省曲阜市2731002
        摘要: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招生规模约占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提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归属感,防止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过大的问题尤为重要。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归属感相对较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出台并完善保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体对组织目标与价值观的认同状态,职业归属感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直接的影响。归属感可以理解为个人与组织的情感关系。保证教师的归属感对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基础。提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归属感应当深刻分析影响教队伍稳定性因素,从内外部环境上出台更有效的策略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低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归属感,教师队伍稳定性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归属感缺失的表现
        归属感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不仅包括了物质方面的条件,而且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内容,需要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与事业有深厚的情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民办高校环境当中。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缺失主要指的是教师个体与民办高校之间的缺乏情感上的紧密联系。例如,民办高校教师的忠诚度低,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民办高校教师更渴望在良好的平台实现人生的价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选择民办高校有时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当理想与现实碰撞时,容易产生压抑心理。而且民办高校的竞争较为激烈,教师容易产生焦虑、烦恼或抑郁心理。民办高校教师普遍经过激烈的竞争来到当前岗位,有的民办高校难以在情感上、待遇上、实现教师职业理想上提供必要的条件,导致民办高校教师难以在现有岗位更好的展示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民办高校教师缺乏相应的使命感,导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缺失。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有时表现出对民办高校事业的漠不关心,显示了较弱的荣辱与共意识,加上受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低。
        2.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主要原因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方面是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政策环境的差异,以及有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不足,以及民办高校教师人事编制、福利待遇、奖励机制不健全,因此降低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当前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度相对公办高校低,因舆论冲击、以及民办高校性质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受到较大影响。因部环境因素甚至导致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安全感,有一定职业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出自民办高校自身原因。由于民办高校待遇与教师的表现挂钩,这使得民办高校教师容易产生跳槽心理,加上部分民办高校存在家庭管理或企业管理现象,对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包容心理,或者存在管理不当,绩效考核不科学的现象,以及民办高校在师资培训方面不足,增加了教师流失风险。而且,有的民办高校教师在内心上有挫折感,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以及有时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具有焦虑心理,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职业意识模糊。
        二、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强化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措施
        1.改善社会环境认同民办教育办学形式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还要给予民办高校充分重视,在办学政策上、管理机制上、资金补贴投入上给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地位,形成全社会认同民办高校的氛围。一是完善民办高校教育法规体系,重视并保障民办高校权利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权利。

制定鼓励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国家政策,设立国家主导的扶持民办高校教师从事科研与教改的奖项,设立国家、省级民办高校教师的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和鼓励民办高校教师从科研,引导民办高校骨干教师分批次接受高级别的培训。二是国家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与引导,国家、省级教育部门应当设立民办高校的领导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依法保证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提供良好的机制。同时强化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管理,完善职称评聘、人才成长规划,拓展民办高校教师的发展平台,促进民办高校真正依托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和待遇留人。三是完善民办高校的社会资助系统,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美誉度,从公益性、社会性的角度加强舆论导向建设,努力在体制内外消除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差异。重塑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的使命感,鼓励民办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素养建设,以及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维权意识。
        2.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保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应当让民办高校教师看到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引导教师乐于在民办高校奉献青春,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让所有教师在教学上与学术上都取得良好发展。首先,优化民办高校教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以良好的薪酬体系鼓励民办高校教师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同时优化外部竞争与内部激励机制,切实尊重教师的贡献,以多样化的形式鼓励民办高校教师提高职称职务等级,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其次,进一步改革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体系,优化职务等级工资、校龄工资、绩效工资,以及教学行政双肩挑工资,完善工资浮动机制,构建以任教年限为导向的福利保障体系。第三,大力创新科研学术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经费机制,鼓励民办高校教师积极科研立项,开发精品课程,以及建立论文质量奖。第四,给予民办高校教师大量的参与培训机会,建立民办高校教师考博鼓励机制,建立老带新机制,以及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招聘办法,建立青年教师的孵化中心,切实加强后备教育人才的建设,还可以设立教师进修基金,切实把教师队伍稳定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作为重点,达到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总体目标。
        3.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
        民办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不仅要为民办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的发展远景,还要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热情,以多种措施激发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属感。首先,加强民办高校师德条例建设,积极宣传优良师德作风,通过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加快民办高校教师的师风建设。还要加强红色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正向引导活动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师德主题教育。其次,优化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思想境界,围绕着时政热点把握舆论风向,构建良好的民办高校与广大教师的沟通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采用不同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热情,理顺民办高校教师的思想问题,提高优化师风的主动性。第三,加强民办高校优秀教师的宣传工作,积极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扬优秀高校民办教师事迹,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基于崇尚师德的校园风尚促进民办高校开展加强师风建设。
        结论: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是民办高校建设的重要课题,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充分支持下,优化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体系,加快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的深化改革,在待遇上、情感上、教学上、科研上给予民办高校教师更充分的尊重,基于良好的政策机制与科学的日常管理手段,达到重塑民办高校归属感与保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勇.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研究——以G省M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
        [2]姜峰.初探民办高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2):134-135.
        [3]王晗.关于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49):13-14.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工作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民办高校教师稳定性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9RSW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