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教学校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张婷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张婷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特殊教育学校  031600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因为教学的对象可能存在着语言、听觉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缺陷, 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显得使学生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造成发展的扭曲,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结合学生的特殊心理,使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此实现特殊教育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特教学校; 班级管理; 健康心理

一、概述
        1、特殊儿童
        广义的理解, 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他们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意识状态,在人际间角色的扮演能力与智力,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动机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所达到的正常或良好的水平。特殊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情绪的强烈和不稳定性是他们普遍存在的现象,素质的高低对社会的治安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儿童常见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1)敏感、恐惧、自卑的心理
        特殊儿童,特别是低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更容易偏向自卑,生活积极性差,惰性也比正常学生要严重得多,常常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总是凭着感性思维对事物表象加以推测、臆想。即便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也会显露出怀疑、抵触的情绪,并且十分明显地表现在面部 表情和语言中。
        (2)环境适应能力差
        大部分学生出生在农村,经济文化条件受限,不会学习、不懂礼貌,按照自己的个性要求来,别人满足不了就发脾气,一些特殊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缺陷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疏忽所致,内心倍感愧疚,所以对孩子过多地呵护和照顾,渐渐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最后使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无法达到目的时就暴躁、蛮横,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和学习。
        (3)相对封闭的人际关系。
        缺陷给特殊儿童带来了与正常儿童之间的隔阂,他们常常无意识地将自己排除在正常儿童之外,渐渐形成了独处的习惯,只愿与自己的同类伙伴交往。长此以往养成了封闭、孤独的性格,往往为人孤僻、敏感、内向,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并且缺乏合作意识。
        (4)不顾法纪,偷窃财物
        不顾法纪、偷窃财物是特殊儿童的主要不良行为之一。不过偷窃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策划,二是受人指使。这些不良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演化为恶习,对学生的成长危害极大,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特殊儿童不良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对于特殊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对学生的教育不知所措,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塑造培养意识。


        2、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感觉器官功能缺陷或操作,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心理障碍。
        3、学校因素
        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偏向于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的练习,忽略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也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4、社会因素
        对特殊儿童的歧视,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由于特殊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也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成年人中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也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
四、如何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心理行为
        特殊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严重的阻碍了学习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学生人格的发展。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这也是特教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特殊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自我认识,树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作为特教学校班主任,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自我判断、自我分析,懂得什么是对的,应该去做;什么是错的,不应该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2、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要及时制定班级计划,对特殊儿童倾注满腔热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渐渐体会到走出家庭之后,他们并没有受到歧视和冷漠,得到的是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对这样的孩子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榜样可以胜过无数次的说教。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很近,也很亲,在与学生接触中,教师的作风,态度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注重情理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特殊儿童对高层次道德理论的理解较为困难,道德情感形成较为缓慢。要想帮助特殊儿童完善这个理解与形成的进程,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活动与教学中注重开发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让特殊儿童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4、联系家庭社会,引导学生自觉的参与实践。
        学生品德的形成受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的影响。学校召开家长会,系统地讲解教育方法、管理手段,与家长共同商定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的纠正措施;通过家访,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行为,以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建立家校联系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使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作为特教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传授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学会一技之长,只有这样,在他们将来离开老师、学校、家长的庇护之后,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参考文献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集〔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2.王树茂.心理健康〔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3.丰慧,岳春艳.聋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
        4.周雪雁;;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快乐成长[J];新课程(上);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