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以《中华文化专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张星 方芳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资源
        张星  方芳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830012)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资源。“中华文化专题”作为我校一门重要的文化通识类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培育新时代具有综合素养的财经人才助力。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文化润疆;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高校作为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意义不言而喻,抓好文化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重要渠道。在文化润疆大背景下高校文化类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在“润”上面下功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专题”作为我校一门面向双语学生开设的重要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广博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精神,进而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不仅掌握现代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技能,更具备深厚家国情怀的全面型高素质人才。要不断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以文化人,润文于心,用心用情落实文化润疆工程,以助力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人才,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华文化通识课的教学现状及挑战
        “中华文化专题”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双语生,学生大都来自于南疆地区。这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思想和精神只是片面、浅层地了解。就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来看,虽然这些学生都通过了MHK三级甲等,但仍有部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稍弱;就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来看,大多数学生底子薄弱,历史、文化常识储备欠缺。特别是对知识点缺乏深入了解与探究。例如: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在教师追问是否还有其他时,只有少部分学生回答出“孟子”;在问到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时,有近一半学生无法回答。通过多轮教学及课后反思、探究及总结,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教学方式、知行合一等方面仍存在多方挑战。具体而言:
        (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最大程度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出现断层的文明,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精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其价值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内容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涉及到国学经典、民俗文化、哲学思想、文学知识、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
        我校文化类通识课周课时的安排为4学时,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组织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效的内化知识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如何促进教学方式从单一性到综合性的转变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曾提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帮助关系,而教育是一种非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在教学中“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会让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参与度较低。但在中华文化专题的教学中,受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差异大、中华文化基础知识储备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效果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而,要在改变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弱,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等现状的同时并拓宽教学的广度深度,全面、综合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三)如何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正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所以,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些内容只是最浅层的“任务”,在学习和生活中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思想、言语、行动上做一个有中国心的人是我们的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上的“终极目标”。让中华传统文化入脑入心更入行,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血脉之中。
        文化润疆背景下,文化通识类课程要注重引领学生学深悟透传统文化的精神,把知行合一落在实处,注重教学的长效性,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正行”。
        三、中华文化类通识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一)综合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好的教育者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授学生以“渔”。在中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是一方面,研读原典、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深度思考、指导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应被关注。
        1.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课上延续到课下
        教师课前推送相关视频,分享相关文章,课后安排诵读原典和相关文献,实操相关技能,亦或是组成读书交流分享会、开展相关技能的活动或竞赛等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的方式。让中华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50分钟。通过多措并举,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课上延续到课下。
        2.引导“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良好氛围
        在课堂上,适时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竞赛”、“小组展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易于理解的内容提前预发学习任务,课堂上通过学生分享、小组展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加强生生间的交流;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和提示引发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与分享,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对于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以结合音频、视频,加以学生解说、教师补充小结,如在讲授到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文化专题时,可以通过视频中多维立体的虚拟模型增强认知,安排小组进行视频解说,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环节,如在讲授到茶文化专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茶叶、茶具、茶艺的现场展示,增强学生的直接感知,安排小组进行茶艺展示的比拼,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深化“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入人心
        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阶段文化类通识课的学习不是仅仅应对考核,而是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及毕业后的整个人生。中华文化中俯首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是我们每个人修齐治平的经典教材。其精华是我们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中华文化专题”课程第一学期的三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专题、“中国传统艺术”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三大专题各具特色,时代价值篇突出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与修身处事之道,传统艺术篇侧重展现中华文化内容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古代文学篇则引领我们感受先贤学者们充满血与肉的思想。因而,单一的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通过对“中华文化专题”课程现状及各个专题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中宜遵循“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与专题类型相适应的教学法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法并行的综合教学模式。具体如下表:


        下文以混合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为例进行说明。
        1.混合式教学法的运用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有机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面对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差异大、中华文化知识储备匮乏的教学对象,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有限的课时最大程度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技术融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和学生交流。对于练习类、检测类的互动可以通过线上手段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发布多样的预习、复习活动,使教学形成一个“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的闭环。
        下面以“中华武术文化”为例,根据该讲的学情与教情,介绍混合式教学法在该讲中的应用:
        (1)课前的“线上”互动
        课前,教师根据本节内容发布相关预习活动,采用文章、图片、视频、问卷及小测试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内容的广泛性和自学的趣味性。具体来说:
        活动1——观看视频(教师推送电影“李小龙传奇”、电视剧“咏春”经典片段,学生观看后在微信群讨论观后感);
        活动2——扩展阅读(教师分享有关介绍中国武术文化的相关文章、图片,学生提前学习本节相关知识,从而丰富对该部分内容的知识积累);
        活动3——课前检测(教师设置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结果了解学生对中华武术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以便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设置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包括选择、判断、填空及问答四种类型,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类别,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预习效果,以便调整教学难度)。
        (2)课后的“线上+线下”反馈
        课后,教师发布两项复习活动:
        活动1——课后总结(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以“我对中华武术的了解”为主题,录制3-5分钟的音视频发布到相关APP,既有助于学生国语水平的提升,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武术知识的巩固);
        活动2——实操展示(学生观摩“太极拳八法五步”的教学视频并学习视频中的基本动作及要领,从而能够掌握一套简单的太极拳动作)。线上总结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本讲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教师实时跟踪掌握程度,以便查缺补漏;实操展示则深化了学生对武术精神内涵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多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能很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及深度,能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2.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专题下设子专题分别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专题。在这一专题的教学中,宜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仁爱”篇的第二讲“孝敬父母”为例,进行任务型教学。
        (1)任务前:
        教师先引出主题——“孝敬父母”,然后发布教学任务——学习国学经典中关于“孝道”的经典语句,认识中国的孝文化;演讲比赛:我眼中的“孝”;视频制作: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采访、录制、剪辑成3分钟左右的视频。(该任务于本课时讲授前一周的课上进行发布)
        (2)任务环:
        学生进行演讲→交流讨论评选→视频展示→交流感受→小组代表总结;
        教师板书国学经典中的“孝文化”与现代“孝道”的体现,并作补充与总结。
        (3)任务后:
        记诵经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以文正行——课后实践小活动:主题为“表达我对父母的爱”,利用假期用视频记录“我”和父母的一次拥抱、“我”给父母的一次洗脚、“我”给父母亲手做的生日礼物等其中一件小事。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通过“以混合式教学为基本,与专题类型相适应的教学法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法并行的综合教学模式,易于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刻地学习其内容之广度,体认其内涵之深度,感悟其思想之高度,领略其积淀之厚度,感知其情感之热度。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相结合
        通知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5.28]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要培养具有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的人才。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项“修身”工作,也是一项“铸魂”工程。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相结合,以助力培养学生成为拥有坚定政治方向、深厚的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力行正道、敬业卓越的专业领域的行业“匠人”;成为践行仁德至善、传承中国精神的谦谦君子。要砥砺初心,筑牢立德树人根基;要锤炼匠心,紧守行业道德底线;要培育中国心,修身铸魂美人化人。在立德树人方面,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专题》中的思政元素,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表述和理论成果融入其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匠心育人方面,结合学生专业知识,以行业精神与行业道德为切入点,以“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为融入点,融匠人精神于《中华文化专题》知识点中,例如:在讲授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时,可以将儒学的伦理道德、治世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儒家“重义轻利”的思维理解现代经济行为,引导财经类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伦理观。在文化铸魂方面,除了课程已设置的传统文化模块、美育模块外,要融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模块、新疆地方特色文化(胡杨精神、石油精神、兵团精神)模块,增强文化认同,培植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文化润疆工程。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定自信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价值共识。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学相融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法,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引领学生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以培养新时代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20.09.26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5.28
        [3] 陈鸿雁.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教学探索[J].汉字文化,2020:16-17.
        [4] 成青.“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例[J].行业信息化,2020:89-90.
        [5] 李新.中华文化课程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的背景和意义——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J].学科教学,2020: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