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
营山县星火中学
摘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是相当重要的。然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存在着许多难点和盲点。笔者在文中根据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出几条策略,供各位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作文教学 书面表达 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作文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可以说高考中作文分数决定着高考中的语文成绩。但在许多偏远地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仍处在盲目状态中,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教师教的不得法,学生写得不起劲,三年下来,学生作文水平仍没有多大的提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经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深入的思考,多方查阅资,总结出以下几条策略。
打铁需要自身硬: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刻不容缓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事实:一些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也不懂的写作。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这种现象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部分教师缺乏钻研精神和吃苦精神。教师本身不去阅读,不去写作,摸不清写作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安排的方法,当然在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就不会得法。笔者认为,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习作素养,有如下几点想法,仅供参考:
1.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特别是要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教师应该在阅读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要从大量的书籍中学习并继承古今中外名人在写作中总结的一些珍贵的写作经验和技法,在写作技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要让学生有章法的学习写作;教师还应在阅读中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加深自己对人生的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以深邃的思想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人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中体现,没有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
2.语文教师要先于学生写下水作文,摸清楚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写作过程汇总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内容需要想写,哪些内容需要略写,文章结构应该如何安排等。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教师不清楚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不清楚要写作文的文体特点,不懂得文章的结构特点,就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学生本次习作训练的目标就无法有效达成。
源头活水引进来:作文教学应与生活联系起来,与阅读联系起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和基本功之后,要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感悟生活,并让学生在习作中提炼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挚,再配以过硬的写作技能,才能写出结构严谨、章法到位,情真意切的美文来。此外,作文教学还应与阅读密切结合起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可以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用课文文章为例传授写作方法和提炼生活感悟、激发写作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能的传授,写作情感的教育,两者有机结合。
此外,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和家长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在偏远的地区,因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只允许学生读课本,做老师布置下的作业,视课本以外的书籍为洪水猛兽,一旦发现强行制止,学生的阅读面被限制,阅读兴趣被压制,阅读时间被其他科目强行挤占,学生如一棵缺失营养幼苗,难以受到阅读的滋润,也难以茁壮成长,偏远地区语文成绩普遍低于发达城市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阅读的缺失必然导致见识的狭窄和思维的受限,甚至情感的缺失和感悟能力的下降。让学生徜徉在书海,进行充分阅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书,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2.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写作。读的书多了,学生积累的素材也就多了,动笔写作的时候,就不会言之无物了,也就不会把作文视为苦差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笔形式要不拘一格,日记、随笔、作文、摘录美文……,要坚持一周一练。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语文老师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即“我手写我心”,减少束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作文成为抒写心灵的平台,让其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中任意挥洒。当然,作为语文老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千锤百炼出精品:改进传统作文批改方法势在必行
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做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全批全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教师批改得越仔细,评语写的越详细,就越让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批改作文的方式呢?
我认为可以在这几方面做个尝试:
(1)有选择性的批改,即挑选出几组有代表性、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指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范例,给学生启发性的讲评指导;
(2)当面改。教师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弱,基础较差的学生,多进行面改,当面指出其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3)师生讨论互改。让学生当堂提出写作时的疑问、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得失、优劣,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
(4)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根据修改的内容(句子、语言、中心、结构等)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修改并写出意见。也可以学生之间互改互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自我分析、纠错能力。这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使学生厌倦、畏惧写作的情绪得到改观。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相信我们只有能够拿出工匠精神,一定可以在教学中做的更好,不负学生,更不负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写作杂谈》叶圣陶(教育)1951
3.《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黄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