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提安
湖北省建始县长梁镇天生民族中小学
摘要:社会发展得增快,语言成为各国交流的一项关键环节。世界范围内加强对于汉语的重视,也就说明汉语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师更应该注重所教授的内容的不断的创新,将读写结合。确保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之上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从而能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应用
引言
现阶段,语文教学环节也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要让学生在学习环节之中不仅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的读写能力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在此种状况之下读写结合的模式得到了推广,教师和学生对此内容的认可程度较高。这一环节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写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写作和阅读的能力,实现能力的强化和写作内容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环节才能够达到最初的教学标准。
一、读写结合"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教学环节之中出现的读写结合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之时应该是读写结合。其实就是语文课堂中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以往教师教学的过程之中阅读是单纯的阅读,写作也是单纯的写作,从未将两者进行有效地融合。但是新理念的出现,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也没有必要将原本的两者进行分开,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一些实践内容的出现也可以看出此项内容让学生原本在学习环节知识所出现的厌烦感、疲惫感都消失殆尽,反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师所讲的内容之上对于学生来说能力是一种提升,技能也是一种进步。只有这样,语文积极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所推崇的课堂效率,才会达到最初设计教学目标的初衷。
二、读写结合"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内容
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步伐,促使各行各业都呈现出高新科技的身影,对于教育行业也依然如此。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教学环节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极为地重视,也就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教师教学之中的一项重要软件,能够帮助教师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尤其是教师教学知识利用一些图像声音可以将原本极为枯燥的素材内容展现得更加生动,使得学生在学习环节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既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又能够知晓文章当时所出现的场景是如何的?让学生学习知识积极性得到调动,能力的提升也会得到保障。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潮这一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究竟是如何的,不要让学生去观看教材之中的内容,反而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真实景象,通过视频的出现教师的引导,学生所观看到的是钱塘江大桥的景象。通过朝前、朝后的对比,学生就会知道原来钱塘江大潮竟然如此壮观。之后,教师在围绕课文之中所出现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地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奥秘所在。也是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观看钱塘江的景色,文章之中所出现的一些词汇,语句很可能是夸张的写法,也很有可能是利用了一些修辞。无论所出现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导之时让学生加以深刻的记载,因为这些内容的出现都可以成为之后学生写作的素材。通过此种内容的出现,让学生更好地知晓所学的内容和之后素材的积累。
(二)延伸课内知识,创造想象空间
学生学习语文到了高年级之后已经通过了几年的时间对语文的内容也有了一些了解,这个时候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会有很强大的想象力,同时为之后撰写知识,也会呈现出一个灵感的寄托。而这一阶段教师引导,会利用课文制作内容为学生之后的写作创造出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知识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学生课文之中所学内容的一种思维锻炼,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通过交谈之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联想。这个时候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内容的引入,因为单纯的课内知识很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到相应的写作内容。
比如:教师一定会为学生讲解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可能极为的简单,同时对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极为的重要。因为这是一篇童话,童话之时一般都是想象而来的,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就可以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什么这样寒冷的天气小女孩还是会在街头卖火柴?为何小女孩在濒临死亡之际,嘴角会泛起微笑?为何在这样寒冷的天气小女孩会过得如此清贫潦倒?小女孩自己内心所祈祷的究竟是什么?围绕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回答,不管是依靠课文之中内容,还是依靠其他的寓言故事,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知识也就证明学生动脑,并且进行丰富的想象,这种读写结合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环节想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师的首选之一。在具体教学环节应该确保内容的有效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此种模式之下强化写作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谷翠平.“读写结合”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