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华丽
义乌市后宅小学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017年9月开始,一二年级也推出了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有专家研究表明。3至12岁是一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的科学教学目标不要着重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学习习惯为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低段;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培养
科学教师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小学课程,应如何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情感,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这是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年级越低,科学习惯的培养效果越好!
一、培养科学学习习惯的基础
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运用学为中心的思想,利用外在奖励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
(一)了解儿童的特点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孩子的骨骼易弯曲,肌肉的力量较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也较差。低年级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造成了学生写字速度慢,而且字也不太工整。
(二)认识科学的本质
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中遇到的许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由于对科学和科学本质缺乏认识或错误的认知做造成的。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认识的认识的程度比其所拥有的的科学知识更能影响教育效果。小学科学的实践创新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行为表现等方面。小学科学的科学精神指的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制定规则、及时反馈
好的评价策略会牵引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师生首先都要明确科学习惯具体指的是什么。其次,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老师的反馈要指向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口头表扬,如:你的观察真仔细!你听的真认真!你记录的真详细!我们也可以在学生的观察记录本上印上印章,当印章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我们就给学生发一张奖状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科学学习习惯的要求和培养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比较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够持久,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还不够完善。他们容易被新颖的、活动的、鲜艳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逻辑斯文也不够发达。面对一群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科学习惯呢?具体应该如何培养呢?
(一)倾听习惯的培养
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时应该养成的很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倾听的习惯。具体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做到听别人说,听懂别人说了什么以及会思考他说的跟我想的是不是一样的。教师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从无意识的倾听到有意识的倾听。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中,教师在实验发现交流研讨环节中设置提问:现在我们在小组内向其他成员轻声地介绍一下你的植物变化,模仿一下植物的变化情况。在这个环节,就要求学生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那怎样才算认真倾听呢?我们应细化对学生的要求:倾听时,眼睛应看着发言的人,不插话。学生倾听完一个内容后,应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用OK的手势表示自己同意,用举手的手势表示自己想要补充,用握拳的手势表示自己反对。这样做不仅能让老师马上明白学生的想法,还能促进孩子主动地去判断发言者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在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时应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判断孩子是否认真倾听。当发现孩子有走神的现象,教师应分析原因:是否是因为学生对内容不感兴趣;是否是因为教师组织方式单一;还是学生听不懂。
我们应对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做出调整,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声音、动作、表情、教学材料等的变化吸引孩子。也可以通过清晰、不重复的教学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教师应该正面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认真倾听时可以这样评价:第2 小组的同学眼睛一直看着发言的同学,他们听得很认真!月月同学的眼睛亮亮的,听的真认真!这位同学听得真认真呀,大家都没有发现的问题他居然听出来了!当老师发现孩子不认真倾听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刚才同学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的意思或提的问题再讲给大家听听吗?你听了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培养学会倾听的习惯的过程是长时间的,教师应该坚持!
(二)观察的习惯的培养
在科学探究领域中,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发展各种能力的第一步。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一年级就是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开始时期。孩子的观察能力直接指向了孩子的探究水平。我们要改变孩子随意零散的观察,培养孩子科学有效的观察。
例如在一年级的游考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项游考活动:观察一片树叶。要求学生从老师准备的树叶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片树叶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描述树叶的特点。孩子运用已经学过的看、听、闻、摸等观察方法来描述。我在游考活动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一般说了一条发现就不说了。但当老师提醒: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说得越多越能干。学生就会观察的更仔细,说得更具体。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孩子带着目的与要求去观察。
在二年级的游考活动:辨别真花和假花中,要求孩子用火眼金睛辨别出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盆景,并对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特点进行表述。我发现有些孩子的观察是无序的。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观察的习惯时可以提出学生观察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正面鼓励孩子,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及时反馈。
(三)记录的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让学生把听课的重点进行有条理地记录,再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这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我们应该细化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应养成做实验时及时记录的习惯。观察到什么便如实记录什么。记录的内容应当自己看得懂,最好也要让别人也看得懂。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记录的习惯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手册,做到人人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直接粘贴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直接记、画的方法,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的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于水中,而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这些过程最好的体现就是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四)交流的习惯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幼儿语言的五大领域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虽然科学是一门重理性思维的学科,但是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交流的形式主要分为个人发言、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首先在学生交流的音量上我们可以分为四个等级。0级音量就是指学生作业时的音量,1级音量是小组讨论时的音量。2级音量是个人发言时的音量,3级音量是为班级呐喊助威的音量。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用声音来传递文明。
教师在培养学生个人发言的习惯时应该多肯定,多鼓励,用多样的方式鼓励不举手的孩子发言。在培养学生小组交流的习惯时,应该鼓励学生分小组蹲点记录,及时给予反馈。增进老师与老师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在培养全班交流的习惯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交流环节提供范式,让学生模仿和创新。教师应该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上台汇报交流,并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反思。
所谓“播种一种行为,可以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可以收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可以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真爱、又去、用心、阳光、美丽……让闪光点不断地发扬光大,最终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让孩子爱老师又敬老师,同时也为它的人生启航点燃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