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肖桂香
[导读]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市场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使得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日渐提高
        肖桂香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421009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市场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使得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日渐提高。在此背景下,创业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由此,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双创实践亦稳步运行。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创业教育中,由于教学经验、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效创业教育成效并不理想。对此,本文将对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与可行性,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开路新道路。
        关键词:众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又被成为“双创教育”,主要是指为顺应国家战略规划与社会发展需要,所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借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还能降低高校学生失业率,为学生提供就业新方向。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部分高校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偏低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析,旨在通过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提供思想保障,并立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对其创新优化路径进行分析,以推动高校人才市场适应性的提升,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开拓新道路。
一、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各行各业振兴发展,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国家部署了全新的未来发展战略要求,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受到众多关注,其具体化显示了市场对新型创业人才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创业人才教育培养的责任,由此,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深入成为必然;二是提升人才的市场适应力,高校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由此可见,高校学生高质培养的重要性。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扩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自信以及培养学生总结能力的重要路径,对学生市场适应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在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资源、知名度以及办学资料等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路径,而高校校友作为高校的重要标签之一,校外人才综合素质对高校知名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不仅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培养高质创业人才,还能借助人才反哺高校,促进高校办学水平和知名度的提升,进而达到提升高校竞争力的目标;四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空缺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呈现不对等的状态,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提升,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扩展学生眼界,引导学生挖掘性的就业可能与发展机遇,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一方面还能借助创业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1]。
二、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定位偏差,在众创背景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并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优化改革,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创造了条件。

但是,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清晰度较低,将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难以发挥;二是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育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正处于完善阶段,再加之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偏弱,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保障;三是教育手段单一,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采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由于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理论层面,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接收理论知识,在配合书面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停留于纸上谈兵阶段,再加之高校部分创新创业教师并未进行过创业活动,自身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象;四是学生创新思维薄弱,长此以往,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更多接受的是理论知识,且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较为缺乏,此外,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多高校学生并未经历过较多的挫折,使得部分高校学生的挑战精神有所降低,再加之引导的缺失,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后延伸受到阻碍,进而对高效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2]。
三、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优化
        在众创背景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创新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受限以及意识思想阻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与发展面临诸多限制。针对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优化,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定位,应当注意: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把控,高校应当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扩展思维,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方向指导;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把控,高校应当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内容,明晰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偏实践课程,避免过度偏靠理论的问题出现。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
        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应当注意:首先教育机制,侧重于通过予以创新创业课程充足时长与教育资源的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提供重要支撑;其次管理机制,高校可以通过完善考核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方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与优化,避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的出现;三是培养机制,侧重于教师培养,旨在通过提升教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方式,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3]。
3、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
        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先校企合作,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达成合作的方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为学生社会市场适应性的提升奠定基础;其次实践模拟,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创业场景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自身专业为导向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才市场饱和度的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众创背景下,创业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新路径。对此,高校应当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旨在通过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创新思维的方式,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新方向,同时,还能借助高质人才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进高校人才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为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参考文献:
        [1]兰海,宋宝宝,闫灵灵.众创背景下青海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9(03):237-238.
        [2]李虹.众创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90-92.
        [3]周萍.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61-64.
        [4]吕明凯.众创背景下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1):211-212.
        作者简介:肖桂香,1981年4月,女,汉族,湖南省衡南县,本科,讲师,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管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