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英
营山县丰产小学
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也需要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的。学校应该着重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还应找到一条妥善的实践道路,培养小学生德育思想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笔者也希望能够通过本篇文章的研究来为我国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思想渗透贡献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相关的德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教材学习、课外阅读等多方面获取更优质的德育学习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应的德育让学生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落实道德行为规范和意识应用,从而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创新。
1创设情境,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有利于情境的创建,有利于在创建情境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的选择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切以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时能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应当与教师一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良性的互动,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这是一首讲述寻找雷锋足迹、学习雷锋精神的诗歌,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十分有益处。我首先为学生讲解了有关雷锋的故事,把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讲给学生听,在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课堂氛围,也为进一步开展德育教育做铺垫。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我要求学生自行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字里行间对雷锋的怀念,同时分析也其中有问有答的特点。这首诗歌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如其中的"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语言优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帮助。
2结合课外阅读拓展,提高学生道德思考能力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个人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阶段,他们在道德行为表达的过程中既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表现,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阅读一直是拓展学生眼界、知识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样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德育渗透与课外阅读拓展相结合,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文学世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为学生推荐一些他们这一年齡阶段所比较适合的读物如《窗边的小豆豆》等,并以此开设对应的阅读课堂。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对书中的人物道德行为与思想产生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就应在学生的阅读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在对应的阅读活动中所获得的道德、情感、科学等方面的思考,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一些人文道德内容,最终更进一步地实现德育渗透。
3组织实践活动,拓宽德育范畴
组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文,课内外联合扩展语文教学平台,也为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在教学中观察儿童的行为活动轨迹,我们可以知晓儿童对于活动、游戏等参与兴趣更浓,所以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则可以借助必要的竞赛、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時,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道德体验,为德育目标落实提供客观条件。比如,我们可以组织语文诵读会,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搜集一些有关"好人好事"的歌颂材料,具体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的"乡村医生"、"白衣天使"、"勤工俭学"等优秀人物事迹,让这些光辉形象深深烙印在儿童的心里,并且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有益社会、有益国家和民族的人。又如,我们还可以组织语文书法评比活动,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可以说在世界文字艺术中独具魅力,能够手写一笔亮丽的书法,不仅可以让别人刮目相看,更可以在日常的积累练习中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学素养,并且书法艺术更是民族文化与特色的象征,书法练习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4在分析品读词句中感受德育精神
作者创作的文章必定会包含一些个人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进行文字和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在品读这些语言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情感思想。比如在讲授《春》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中的"钻"以及"偷偷地"便是拟人修辞手法,这两个词语能够非常精准地将春天的盎然生意展现出来,并且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小草在春天默默地成长,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师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充分展现小草的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精神,从而奋发向上地学习,更好地成长。
5以赏识性评价为主,坚持鼓励教学
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要求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能力,这也会对學生造成一定的压力。语文学习的难度比较高,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缺乏自信心与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语文课堂中,有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会经常走神。有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无法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甚至会放弃语文学习。有的学生存在胆怯的心理,有问题不敢请教教师,学习成绩比较差。基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反思教学行为,并认识到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及时修改教学方法,制定更优的目标,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而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避免指责、批评,而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积极地进行改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赏识性评价为主,坚持鼓励教学。小学生特别渴望受到尊重与认可,当教师对他们予以鼓励时,他们会得到自信心的增强,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并为此不断奋斗努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深入解读语文教材,关注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学生为本的有效课堂,协同完成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德育等多元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卫青,李建鹏.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的渗透融合途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0).
[2]陈德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幸福生活指南,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