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郑燕
[导读] 文言文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养成与文学素养发展
        郑燕
        浙江省江山市福和希望小学
        摘要:文言文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养成与文学素养发展。从文言文的本质特征来看,现代白话文是基于文言文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文言文是白话文的高度概括,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内容是教育专家充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与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选取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以新课程改革教学为指导,对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衔接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衔接
        引言:文言文既是一种表达形式,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文言文具有明显的概括性特征,并且蕴含了相应的通假字和虚词,学生初次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为更好的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和适应更高阶段的教学,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衔接教学为学生打开系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大门。
一、以新课改指导教学方向
(一)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
        小学与初中虽然教学阶段上有所差别,但知识内容具有整体性特征,两者之间的知识体系不可分割,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初中乃至高中学习的基础承接。基于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认识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字数较少,主要是用于丰富学生对古今异义词汇的了解,并掌握相应的诵读技巧和韵律,可以初步理解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则是更侧重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感知文言文词汇和语句中所表达的意思与感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下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知识,为学生的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文言文衔接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旨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格发育与审美观念养成,最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文言文内容与学生的需求明确文言文衔接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言文学习。
二、立足学生之际设计衔接教学角度
(一)深度探究学生心理活动
        教学阶段的不同导致知识内容也存在跨度,小学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学生的适应性有限,那么文言文教学效果也将难以保障。从小学文言文教学来看,学生的能力和认知都较为有限,教师一般都是进行引导式激励教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文言文知识;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教师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会对学生加以严格要求。假如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能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那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也会受限,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学生的适应能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衔接文言文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衔接教学
        小学所学习的文言文知识并不复杂,并且存在明显的故事性特征,一般文言文字数仅有百余字,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后能够进行快速背诵,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初中的文言文知识人文性特征明显,并且字数多的可以达到千余字,学生既要理解还要能够熟练的诵读,对作者的感情基调和隐喻内容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此外,文言文涉及了大量的通假字、虚词和此类活动,在理解习惯上与白话文存在较大的区别,当学生古文素养有限时,学习效果也难以保障。
        语文教师需要深化认知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文言文教学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流畅诵读古代诗词和简单的对文言文大意进行分析,重点考查内容为学生的记诵积累,使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与教材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教师需要适度调节句法、词法方面的知识教学,原因在于该部分内容不在教学大纲考核范围内,仅进行适度拓展教学即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量,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出现盲目拔高教学的弊端。
三、利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增强衔接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可以理解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更好的增强衔接文言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真实学情,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具体做法可以是趣味性阅读或是情景创设,使学生在既定的环境下深层次探索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考虑到文言文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批判,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意识到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古文教学活动中,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以《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课文中涉及了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笑而然之”通过两个“笑”的运用展现出了两个存在明显差别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从“笑”字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两个不同笑的过程能否交换位置,请说出你的答案”,学生会根据问题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得到牧童和杜处士的人物塑造差别,以此掌握作者通过一个“笑”字巧妙构建两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技巧。
        结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内在价值,结合学生的特征与能力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衔接文言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可以将小学文言文学习作为基础,在奠定更高阶段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庆丽.抓好起步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J].当代教育,2019(01).
        [2]江玉.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20(07).
        [3]甘雷.小语高年段开展文言文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12):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