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赵玉萍
[导读] 小学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赵玉萍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大小学  530000
        小学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习作教学中,形式化教学,写作指导不到位、忽略写作思维的培养,习作课堂效率低下、呆板仿写、只注重考试评分标准,扼杀学生想象力和表达情趣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其网络化、个人化、智能化特点使其与小学生的生活更加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拓宽小学习作教学渠道,注重习作教学中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新时期信息技术条件下开阔视野,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方法,提高习作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方能赋予新时期小学习作教学以时代意义。
        一、教材解读、学情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习作能力的提升,整本书安排有8次单元习作,其内容多样,体现了本册语文教学的重点。其中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第六单元为应用文体单元。整本教材在内容上更体现对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1-5年级学段已经完成了习作基本能力培养,对修辞手法的应用,按顺序写景、状物,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等习作知识均有接触,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据调查发现,仍有30%左右的学生存在写作困难,其中“无话可写”,写作素材贫乏,不能将真情实感流露笔端是目前学生习作遇到的难题和困境。
        遵循以上背景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小学习作教学难点突破的有力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角度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敢于表达自己。
        二、信息技术在小语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信息化技术作业,为学生课前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习作选材多样化。
        习作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切面。对于好的作家,一件事物的事项可以多至无限。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却常常因为对生活缺少观察而变得无话可写。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设计从不同视角去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甚至制作图文动画的作业,则会大大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记录欲望,从而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案例:习作七《我的拿手好戏》预习作业“我型我秀”
        1.录一个短视频,展现自己的拿手好戏。
        2.为视频配音,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讲拿手好戏背后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
        (二)网络问卷调查,以学定教,使习作指导更具靶向性。
        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习作指导课上,习作指导的内容和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普遍接受或关心的问题角度出发,准确把握,选择习作指导的形式与内容,从而提高习作指导的针对性。
        案例:习作六《学写倡议书》教学准备
        (1)用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对本班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内容进行调查,确定课堂指导案例内容。

        (2)整合话题,有的放矢,以此为例进行倡议书写作指导设计。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学生对事物观察的时间、空间限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每天经历的事多不胜数,生活中接触的人形形色色,校园活动精彩纷呈,但是一到习作,仍然出现笔头空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细致观察导致了遗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少情感链接和感受,导致选材匮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作文选材情形再现,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有意识的回想和观察当时的情形,从而会生成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下情感饱满、印象深刻的素材。
        案例:习作二《多彩活动》习作指导教学片段
        师:校园活动精彩纷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活动呢?让我们一起来找寻。


        ......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兴奋的目光和无法抑制的笑容,老师知道你一定想起来了有趣的活动场面,请你赶紧拿起笔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场面的情景吧。
        ......
        师:在活动中,老师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这样几个同学,快看看他是谁,当时在做什么?
        (出示学生特写照片,进行叙述交流)
        师:一场精彩的活动,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精彩纷呈的整体场面,更应该看到那一个个有趣的身影,他们的神情、动作、语言也同样生动有趣,值得描绘。下面请点面结合,在你场面描写的基础上将他们也描绘出来吧。
        (四)使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引导学生得观察视角,助力想象力生成。
        从低年段的读句子想象画面,到中年段的边读边想象,感受文字描绘的画面之美,均在有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但是,如果想象只停留在变换身份的层面上,那么想象将一文不值。如果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从想象中身份的视角看世界,突破现实生活固化思维的束缚,对新身份所处的环境感同身受,那么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搭建视角平台,赋予想象类作文更加奇思妙想的绮丽色彩。
        案例:习作一《变形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变成了一只昆虫,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呢?快来看看昆虫眼中的世界吧。
        (播放视频《昆虫的微观小世界》)
        师:同学们,新身份会带我们认识新的朋友,发生许多有趣的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拿起笔,为你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赶紧把你用新视角看到的世界和经历的奇妙的故事写下来吧。
        (五)适当使用网络交流平台,为习作教学与评价开辟新途径
        一直以来,习作作业是所有作业里改得最辛苦的,但是效率也是最低的,问题在哪?回顾观察我们的习作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对习作批改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思维枯竭不知道怎样修改,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原因,导致老师对习作二次复批的可能性较低,学生改写的动力相应不足。
        学生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出发,让习作成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网络交流的一项内容。为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学生积极关注或与学生生活密切密切相关的习作内容展示在网上,进行学生、家长、老师互读互评,则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写作欲望和评价欲望。
        案例:习作八《有你真好》习作评价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准备:
        1.为班上的家长写一封邮件,建议家长们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以《有你真好》为题给孩子写一封邮件。
        2.将邮件打印出来,在习作评价课前以信件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
        课堂上,老师分发来自家长的邮件,学生默读邮件思考问题,阅读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感受家人带给自己的温暖,对自己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作业设计:
        1.将你的这次习作修改后以邮件形式发给你的爸爸妈妈。
        2.将自己两次习作中最满意的一篇上传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与大家分享你的感动。
        三、结语
        小学习作教学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工作,作为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教学,应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一切为了更好地交流与表达服务。在本篇文章中,很多习作的教学设计环节均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技术手段的应用意在激发学生的表达乐趣和表达真情实感而服务。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多是体现在课堂导入,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上,主要是发挥其课堂的工具性作用。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习作预习的作业更加具体可行,大大缩短了学生盲目选材的时间,为随堂写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习作教学的作业内容更加有趣、贴近生活,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期待老师们在实际习作教学中,因材施教,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教学方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