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媛媛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逸夫小学721000
摘要: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便在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采取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属于集抽象概念、逻辑思维等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可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素质教育
引言
何谓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被称为扩散思维,是指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脑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即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其他多种事物,一个人站在多个角度看问题,一个人由多个方面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价,它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一个标准。在小学数学中,发散性思维就是用多种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从具象性的思维转向抽象性思维。在通常情况下,其“发散性思维”往往需要得到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而小学数学学科便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在其日常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借助发散性思维展开对比、分析、整合以及判断等。此项能力一般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
1.倘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逐渐提升,其领悟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将增强。
2.此项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全面结合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从而有效扩散学生思维。
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意义深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1.提升小学生逻辑灵活性
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当训练小学生发散性思维时,需要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以便使其逻辑灵活性得以有效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如果能鼓励小学生主动练习发散性思维,自主拓展逻辑思维,逐渐形成专属自己的学习、理解思路,便可以确保训练成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和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结合学生具体状况以及知识内容等,设计出多类问题,同时引导和启迪学生以多种解题方法来解答问题,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同时使其逻辑更加灵活,进而使学生具备遭遇问题和困难时,不畏艰难险阻,能够主动创新、探寻更有效的处理方式以及解决办法的逻辑习惯,以便有效拓展小学生逻辑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解行程问题的时候,例题为“甲和乙分别自A、B两地以25km/h以及30km/h的速度相向而行,且二者于2h后相遇,求解A与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层面与角度分析问题,以便探寻出多种解题思路。比如可以优先分别对二者在2h内各自行驶路程加以计算,随后将两个结果相加便得到本题的答案。此外,也可以优先对二者在每个小时里所行驶的路程和进行计算,随后乘相向而行时的行驶时间——2h,也能获得最终的答案。
经由此类引导与训练,使得学生除了可以了解越来越多的解题思路,还能够提升自身的逻辑灵活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学生在这个时期身心以及心智都尚未成熟,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教学道具,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时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师更好的开展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教学时,对于学生来讲,条形统计图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详细的为学生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以及绘图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导致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差异性,以致于学生吸收的知识的点不同。教师针对这样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讲述下,都会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使用,会从条形统计图中看到所蕴含的知识,以便于开拓自己的思维。如,学校为填充花园花卉,特意从批发市场进了牡丹花、菊花以及百合花,已知花卉的总量为240盆,其中牡丹花的数量是百合花的二倍,而菊花的数量为90盆,试将学校购买花卉的条形统计图绘画出来,并求出牡丹花与百合花的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考察的是学生的数字逻辑关系,以及通过方程求解,进而才能得出花卉的结果,以便于绘画出条形统计图,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该问题,对学生进行反向求解,如,已知学校购买花卉的条形统计图,其中牡丹花100盆,菊花90盆,百合花50盆,试求牡丹花占总花卉的比例,并结合条形统计图谈一下你对学校购买花卉的看法?以学校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针对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提出多元化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发散性思维属于从一点出发,向不同方向逐渐延伸的逻辑思维方式,其具有严谨性以及严密性,避免瞎猜乱想。而数学学科自身也属于一门严谨的知识学科,是从古至今历经长久考验、探究最终形成的知识系统,很多知识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此同时,数学学科逻辑性强,很多知识点都是紧密相关的,甚至知识点间也能够互相佐证和延展。所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优先采用最合理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使之更加严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提出多元化的问题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乘法法则”相关知识时,特别是在初期学习阶段,教师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对乘法的性质和运算特征进行理解,同时促进其数学逻辑思维更加严谨,便可以提出多元化的问题。先向学生提供指定的条件,即2×2的结果为4,而2+2的结果也是4,可知2×2与2+2相等,则向学生提问3×3和3+3的结果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借助此类问题,便能够帮助小学生明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实际差别,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逻辑以及“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发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帮助我国输送大量独具一格的人才。学生在此过程中要不断的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在遇到不解的难题时,也可以使用变相思维,最后进行求解,进而扩展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赵丽梅.试论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
[2]郁藕琴.抓住数学之魂,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18):30-31.
[3]周苇苇.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几点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