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金建法
[导读]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逐渐发生转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金建法
        玉环市陈屿中心小学
        [摘要]: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逐渐发生转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基于这种情况下,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法律认知完善,以此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并提出了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相应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以此展现教育活动的先进性,使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发展与学习需求。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的核心素养观念是指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态度认知与素质提升展开科学有效的培养,使学生可以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品格与素质。教师应当充分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此为指导开展多元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低,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有限,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水平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逐渐成长。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深化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年龄特点,以此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根据相关的教学调研结果来看,多数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未能结合教学指导和学生实际情况构建起系统的教学理论,致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部分教师对于生本理念缺乏深入理解,教学活动中未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处于对立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阻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进行学科主题整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并将之在生活实际中加以有效运用,规范自身的行为,使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实现自我提升与完善。基于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进行跨学科教学,从多个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认知。以《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爱国教育短片和抗战电影,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得到有效的激发,深刻感悟“我们神圣的国土”不容侵犯,达到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
        相较于小学生来说,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已经逐步产生了独立自主的认知观念,而小学生的可塑性特征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才能够深化认知,塑造出独立完整的个性化品格。基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来看,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也要重视学生的开放式教学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道德与法治中的合作教学内容来看,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会沟通交流”这一学习单元的内容创设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认知沟通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可以是带领学生来到操场,组织学生进行“二人三组”协作游戏活动,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合作规则,当教师发出开始口令后,不同的合作小组开始前进,根据每组的用时进行排名。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活动的价值是需要辅助教学内容,完成游戏教学活动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既可以让排名第一的小组分享获得好成绩的方法,也可以让排名靠后的小组分析自身合作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当学生总结交流过后,教师还可以再组织一次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相比,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更强,并且充分展现出了生本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到教材中所要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充分认识到“沟通就是桥梁,团结就是力量”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意识养成和核心素养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都在积极创新,但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现代化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变废为宝”手工品制作活动,首先,教师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品制作示范,然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制作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制作环节存在问题时,教师不应当是直接予以纠正,而是在点拨中引导学生寻求教师的帮助,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亲近教师,感受到教师的知识丰富,从而更加尊重和认可教师。当手工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同学们已经制作好的手工品中评选出最佳的作品,并将制作该手工品的学生评为“变废为宝小能手”,如此,学生的自信心将有效提升,并进一步认识到“变废为宝”的意义。
        结束语: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培养观念,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不同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通过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展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树立强烈的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在规范自身的行为与认知中实现情感态度的发育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自身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科普童话,2017,000(031):P.27-27.
        [2]乔红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育(文摘版):00004-00004.
        [3]生斯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孩子天地,2020,000(002):P.63-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