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鹰
福建省明溪县第一中学365200
摘要:议题式教学最显著特征是“议”,“议”的成功与否是衡量议题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取得“议”的成功就必须弄清“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三个维度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应明确议的“主人翁”,做到心中有人;精挑议的“主心骨”,达到课堂有魂;细选议的“主渠道”,实现议论有道。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议的三个维度;学科素养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显著特征是“议”,“议”的成功与否是衡量议题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取得“议”的成功就必须弄清“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三个维度的问题。
一、明确议的“主人翁”,做到心中有人
要开展议题式教学首先必须明确议的“主人翁”是学生,教师是“议”的组织者、引导者,落实“议”程应做到心中有人。明确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具有特定智识水平、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学习者,课堂是由一群这样的学习者构成的。教师在设置“议”境时,必须使“议”境切合学生心智、兴趣和能力,符合学生素养发展需要,适合多数学生参与。必须考虑学生间的主体差异,兼顾他们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
为此,教师应课前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动学生主动表达、课后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如:在讲授《企业的经营》时,这节课围绕“企业如何经营成功”这一议题,其实有很多的选择:可以是某个成功企业(如“苹果公司”)的经验;也可以某个失败企业(如“三鹿集团”)的教训。可以是网红企业(如“华为”)的强大;也可以本地企业(如“明狮水泥”)的退出。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观察校园旁两大奶茶店,从中感悟“怎样才能开好一家奶茶店?”等。在这些选择中每个都能起到“议”的作用,但哪个更好?这就要因材施教了。每届学生(甚至每班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不同,衡量标准就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和持续关注为依据。
议题的开展最好提前预告,让学生亲历议题相关信息的搜集,在此过程中进行“描述与分类、预测与选择、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等思维活动,获得学科学习体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课堂应根据这些信息与课文知识点、学科素养要求间的关系设置一系列子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施展“议”的空间,让他们能在“议”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议的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同桌互议、小组商议、不同观点的争议和互换角色的评议等等,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主动表达,切忌让“议”成为少数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活动课成为个别人的作秀场。课堂的“议”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大多时候只是起到了抛砖的作用,何况有些问题只是用来启发思考的,不需要或根本没有答案,其提出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寻找可能的路径,或者课后使学生持续延伸对议题的关注和思考,必要时还可以就某些议题进行再议,让他们关注和思考的价值得以进一步的实现。
引入以“议”为活动形式的课堂,带来的最大乐趣与价值就是不可复制性。不同的班级,他们所青睐的议题不同,同一议题他们“议”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每一节课都是一场与众不同的相遇。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彼此共同学习的历程。这正是活动课的魅力所在!基于不同的学情与学习资源,能让我们遇见不同的风景。
二、精挑议的“主心骨”,达到课堂有魂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主心骨”, 议题的确定要关注“学生应到哪里去”的问题,既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核心素养;又要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任务和使命——立德树人,从而达到课堂有魂的目标。一堂课的主题往往只有一个,但可以选择的议题却是多样的,它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效度,达到课堂有魂的效果呢?
1.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核心素养。
在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活动设计与学科内容的关系,使议题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学科主题——有"议"的理论依据和"议"的思维价值。议题的选择和设计,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更加有利于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平台。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在梳理学科内容和案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确定相关的议题,然后将议题展开为具体的话题,形成子议题或子议题串,辅之以特定的情境。并在情境中呈现精编的问题, 或探究原因,或探究措施,或评价作用等等,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如在设计《政府: 国家的行政机关》教学议题时,我以“讲身边的事情谈政府的职能”为议题,让学生结合身边实际和本县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探究政府的职能。使学理性强的命题转为生活化的活动议题,通过议题活动的推进,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商议,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这种活动正符合新一轮课标中有关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2.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任务和使命——立德树人。
世界那么大,故事很精彩。但不是所有的精彩故事都能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成为议题情境的,议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任务和使命——立德树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议”的引领价值。
为此,议题情境的选择最好基于真实生活、真实情景、真实事例,让议题既有具体生活感知,又有正向价值引领;既有情怀,又接地气。当然教师亦可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适当加工,以创设更具有育人价值、更能体现清晰教学逻辑、符合教学实际的议题情境。但这种加工,必须适度,以确保“生动故事”所承载的“深刻道理”通过学生的感知和探究,能在亲历情景冲突下、产生认知失衡、寻求解决对策、重构自我观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如,我备课组一教师在设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议题时,以“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为议题,选用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为情境,设计了序列化的问题串,来实现课堂目标。问我对此有何意见和建议,我坦言道:“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还要争议、辩论吗?这岂不是在混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思想政治课应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难道你愿意看到 “老人摔倒不该扶”一方成为辩论的胜方?让社会形成“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还可以商量和选择吗?像这种可能影响学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议题及其情境应尽量避免引入,以免失去“议”的引领价值。
三、细选议的“主渠道”,实现议论有道
有了好的 “主心骨”,还需有恰当的“主渠道”才能将有魂的课堂真正落到实处。议有不同的形式,应根据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议题主要包括实证性议题、辨析式议题和社会实践类议题三大类,议的形式也应各有侧重。
1.在合作学习中商议。实证性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上提供议题的热点背景材料或者学生已熟知的生活现象,围绕材料或现象,开展自主阅读与思考、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商议,帮助学生生成、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如,分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分析精准扶贫的合理性与重要性,新发展理念渐成共识的主要原因,等等。这类实证性议题都可以用商议方式加以解决,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看到自己思维的局限,认清问题的复杂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互动思辨中争议。辨析式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上提供社会生活中有价值冲突的现象,让学生直面冲突,通过讨论、争论、辩论等活动,在互动思辨中争议。如,人工智能时代的理性选择,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否统一,等等。这类议题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它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实现引领价值的功能。
3.在公共参与中评议。社会实践类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热点、学生疑点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带着议题、学科任务,通过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公共参与中评议。如,校园旁奶茶店调查(影响企业的经营因素),最美城管(交警)的一天(依法行政的要求与意义),等等。这类议题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它有助于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建立起学科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活化,能对社会热点和生活现象作出理性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
开展议题式教学只有弄清“议”的三个维度——“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才能使课堂真正 “议”起来,达到“议——好议——议好”的境地,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活动型学科课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达成政治认同,养成法治意识,形成理性精神,践行公共参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和立德树人使命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