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干预对策探索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向文彬
[导读] 欺凌是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向文彬
        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
        摘要:
        欺凌是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被定为:由一个团体或个人对受欺凌者反复进行的侵略性的、有目的性的行为,有三个标准:(1)重复性,(2)目的性,(3)力量的不均衡性。鉴于这些特点,欺凌常被理解为同伴之间力量的不恰当使用。本研究论述了欺凌的现状、对健康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校园欺凌的有效干预方式。
        
        关键词:欺凌,校园暴力,中职生,反欺凌干预
 
        暴力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在校园里,同伴欺凌是最常见的的暴力形式,它不仅损害了学生们的权利,还带来了很多危害,使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快乐的教育,遭受身体或心理的侵害。中职生的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成熟,精力充沛,但自控能力较差,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此外,该阶段部分学生由于理想信念、法制意识等知识的缺乏,易造成校园欺凌的发生。
        
什么是欺凌?

        欺凌是有侵犯性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个群体或个体多次攻击力量小于他的对象(Olweus,1993),包括伤害意图、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以及行为的反复(Farrington,1993;Olweus,1993)。力量的不均衡可来源于身体素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或者群体规模,也可来源于个体的弱点,如外貌、知识水平、家庭情况或者个体性格特点,欺凌者利用他知道的这些弱点去攻击受欺凌者。欺凌是一个动态交互过程,欺凌者力量增强,受欺凌者力量减弱,因此,受欺凌者很难回应或处理这类问题(Menesini et al. 2012; Swearer & Hymel, 2015)。
        校园欺凌包括言语攻击(如绰号、言语威胁),物理攻击(如敲、打、损害受欺凌者的物品)、关系侵犯(如排挤、散布谣言)和网络欺凌(利用网络和新科技的攻击)。
        
校园欺凌的现状

        Juvonen (2014) 报告大约有20%-25%的青少年直接卷入欺凌中;西方国家调查显示4%-9%的青少年频繁地卷入欺凌行为中,9%-25%的学生被欺凌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通过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有32.5%欺凌受害者,姚建龙等对29个县的调查研究显示有33.36%, 赵占峰研究显示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在一项跨情境的欺凌与网络欺凌元分析中,共有335519名青少年(12-18岁)被试进入研究,发现大约有35%的传统欺凌,15%的网络欺凌。

欺凌对健康的影响

         欺凌不仅给欺凌双方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负面影响旁观者的健康。一项元分析发现学校欺凌或被欺凌经历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Arseneault等(2010)强调,被欺凌在短期内与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相关研究表明,被欺负的青少年学业成绩不佳,更难进入好的学校,孤独感更高,身体健康水平更差,具有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张爱菊(2010)研究显示,1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20%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对其身体造成伤害,58%的学生认为带给他们心理上的伤害更大[30],这些消极影响与被欺凌的严重程度相关。VanderPlog等(2015)发现经常被欺凌遭受的痛苦更多。赵占峰(2020)研究发现被欺凌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eijntjes等(2010)分析欺凌导致的问题与欺凌的关系,认为这些问题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欺凌对个人生活也有相关影响。Ttofi等(2011)对28个纵向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欺凌行为是影响犯罪与精神症状的风险因素。Klomek(2015)证实了这种观点并提出儿童时期频繁的欺凌行为与成人逆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欺凌者的犯罪风险增加,被欺凌者的抑郁风险增加。欺凌-被欺凌者、欺凌者、被欺凌者的身心问题风险显著高于未参与的人,被欺凌易导致抑郁等其他问题。


        以上研究可以得出有效的反欺凌对策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对策在预防早期犯罪、自杀和心理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公共卫生进行早期干预的一种形式。
        
有效的干预对策

        校园反欺凌干预研究众多,大部分干预都是有效的,基本能减少20-23%的欺凌,17-20% 的被欺凌,但各干预措施效果差异很大。Evans等发现高达45%的干预研究对欺凌行为没有影响,约30%对被欺凌者没有影响。此外,校园欺凌的干预比较复杂,不同对象要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但一般采用整体评估,因此每个具体成分的效果未知,当所有方面一起作用时可能效果好,但实际中有些成分可能产生作用,而另一些可能没有。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了解哪些干预方式效果最好或这些干预方式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Ttofi& Farrington (2011)发现干预的强度(如小时数)与持续时间(天数)与其效果有关,表明密集型、高强度的干预方式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此外,还有两个与干预有效性相关的因素,即家长培训和制度的制定。
        此外,改变旁观者和目击者的态度行为也是成功的关键。研究表明同伴目击者的反应对抑制或助长欺凌至关重要。芬兰的KiVa(2011)发现通过培养旁观者的同情心以及自我效能感去支持被欺凌者能有效的降低被欺凌。Palladino等(2015)提出同伴教育(包括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能有效减少青少年欺凌。
        研究表明干预的实施情况与其效果有关,干预计划、资源、密度、手段不一样,干预的效果也不一样。
        综上所述,欺凌干预一般都是有效的。密集和长时间的的干预更有效,有父母参与或者加强制度建设,设置处分能加强干预效果,提高学生的认识也能降低欺凌,在班级强调欺凌的后果以及表明教师的态度也能减少欺凌。学校应积极相应反欺凌政策,建立有效的反欺凌干预系统,并把有效的干预成分纳入到系统中来,制订方案,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减少校园欺凌。

建议
        1.提高全校师生对校园欺凌危害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反校园欺凌预案及处理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3.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欺凌者/被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
        4.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减少欺凌者因素。

参考文献
        Ersilia Menesini and Christina Salmivalli(2017)..Bullying in schools: the state of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Vol. 22, no. s1, 240–253.
        Tiliouine, H. (2015). School bullying victimis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lgeria.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8, 133–150.
        谭晓鸣.中职生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研究 —— 基于学校视角[D].鲁东大学,2016。
        滕家华.中职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7
        肖 笛,徐大真.中职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J].德育与心理.2017
        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吴艾琳,龙诚,熊鹰,陈京蓉.重庆市大中学生校园施暴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年8月第39卷第8 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