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兴趣 获取知识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闵建玲
[导读]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中一个重要指标
        闵建玲
        新疆昌吉市第十四小学  831100
        摘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中一个重要指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小学;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中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兴趣 获取知识》课题的研究,我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们应从学生原有知识、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动手操作、实施因材施教等方面,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更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奥苏伯尔也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我们在课堂中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例如在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声音是由碰撞、敲打……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为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我就这样对教学进行了设计:①制造声音,说说你是怎么制造声音的?(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②既然你们都会制造声音,那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提出假设,可能是敲打、碰撞……产生的。)③对“尺、橡皮筋、鼓”发声和不发声的探究。尺弯过来没有声音,弹一下有声音;橡皮筋拉一下没有声音,拨一下有声音;鼓按下去没有声音,敲打一下有声音,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把学生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④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观察到振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学生借助媒质(纸屑、泡沫塑料、米粒等)和通过感官更清楚地观察到了振动,进一步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例如:在教《食物是怎样消化的》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 食物从口腔进入食道在到胃,大家吃一口馍馍感受一下,馍馍是怎样进入胃的,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感受了,然后,我又提出问题,人倒立吃,食物会进入胃吗学生被我的问题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最后,我请一位学生上来打了倒立,并给了一个苹果让吃,这些情景深深吸引了学生,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的学生的参与度。


        三、利用电教多媒体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使用电教多媒体帮助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去观察,主动去体验,主动去讨论。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见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去观察、研究,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科学知识。例如我在《分类》一课时,利用电教媒体出示了各种动物的图片,并把很多相似的动物放在一起,这样学生观察时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根据动物相似的特点总结出这种动物的特征,从而对动物进行分类。运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兴趣也浓了,变的乐学愿学。
        四、创设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一切可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也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根据教情、学情,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微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之中,快乐成长。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关键是通过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知上的缺陷与偏差。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这种良好的教风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显、人文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是生命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养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只有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信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探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协同提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晓春."身动亦要心动——提高小学科学中等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生活教育000.015(2015):P.89-91.
        2.蓝剑锋."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策略."科技资讯013.033(2015):152,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