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兰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统编教材的逐步实施,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对不足和新课改大力推进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教育改革的现状正如迈克·富兰所言,“欠缺一个强大的教师队伍,难以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得以成功和维持”。教育改革要发展,得先从源头切入,亟需教师提高课程意识和研究意识,践行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而这些,需要有更加切实有效的教研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传统的教研模式已经与时代发展、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越来越相脱节。
如何让改变传统教研听听课评评课,如空中撒盐浮与表面的现象,在区域教研上,我们努力作了一些改变和尝试。
一、问卷诊因,呼唤教研方式改变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在各年段开展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先后对城乡几十所中小学几百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图1:UMU问卷初中教育生态环境调查(部分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教研活动主要问题如下:
1.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在“您参加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的选项中,88%的老师选择的是“听评课”,而“对能促进专业成长的上公开课的态度”选择“积极”的占34%,可以明显地看出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学校教研活动模式程式化,缺少创新,老师感觉枯燥乏味。
2.被动接受,缺乏思考。
在“您拥有的较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来自于”的调查中,89%的老师选择的是“参加市区教研活动”,选择“研究教学法、讨论课改”的老师只占9%。听课听讲座完毕,教师点评泛泛而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教师的学科教学观点得不到很好的碰撞、整理和提升,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多大帮助。
3.内容浅薄,缺乏深度。
在“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继续教育”的选项中,选择“专家讲授”占37%,选择“进修和培训”占20%。“浅尝辄止”式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造成“一次性地消费”,使教师得到的专业知识不仅浅显,而且零碎,对专业化成长不利。
调研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当前我市中小学城乡各校的教学发展现状,要改变学校发展状况,教学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而要改变教学方式,势必需要改变教研方式。
二、持续“深耕”,关注双向互动
2017年,我们组织教研员反复讨论,提出了“深耕”教研的理念,它是一项基于问题,基于实效,基于共赢的举措,旨在让教研员深入课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反复跟进的集体深耕调研,深入课堂,关注教学生长,深耕细作,有效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同时让教研员对精准调研有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认识。
1.双向主动,择优而定。
为了让深耕更有目标,更有成效,更好地发挥学校、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学初我们教研室就下发“深耕式教研基地校申请表”,学校针对校情进行现状分析,及期望教研室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进行梳理。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教研室组织人员研判,有机筛选需求最迫切的学校,最后确定本年度的深耕基地。我们认为,人只有当主观上积极向上,主动需求,做事情才会更显为积极,才会从心里愿意去遵循各项制度。你正需要,我正好有,这样的状态才是最美妙的。
2.“蹲点”守候,有效指导
联系学校教研员平时“蹲点”学校,基于学校、基于老师、基于学情有效开展深耕教研,定期到学校巡查、交流,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相机指导。
3.确定时间,提前通知
分管主任组织教研员商定深耕调研时间,制订深耕调研计划,提前一周通知学校。教研员和学校都有了充足的准备,为开展调研时,教研员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 与学校老师进行有深度的对话打下基础。
4.集体深耕,深入调研
每月至少一次到基地校进行深耕,内容包括巡查、走访、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查阅教研记录、备课笔记和作业、备课组交流、集体反馈等,从早读跑操到午休,从作业整理到晚自习,除上课时间外,其他作息时间段也不遗漏,为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精准把脉。
5.立体反馈,深度剖析
各科教研员经过一轮的深耕调研,初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年级备课组、教研组进行学科调研反馈,对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复盘梳理,深度剖析,既肯定成绩,也直面问题,大家在真诚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有观点的激辨,一个个问题就自然而然被深挖出来,一条条建议也应运而生,这样的反馈务实而接地气。
在此基础上,教研员撰写反馈意见,形成书面材料,汇总到分部主任。第二阶段就是召集学校全体教师集中反馈,从不同角度就调研的全面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6.清单汇报,长效联动
学校就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列出清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一周之内制定出整改方案,提交教研室。教研室就学校整改方案定期观察,次月开展有针对性的深耕调研,跟踪问诊和指导。这样逐步推进,长效联动,促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助力教学改革。
三、“深耕”重在“耕深”
与常规调研相比,深耕调研在时长、形式、方式、反馈、结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如图所示:
常规调研和深耕调研的区别
对于学校而言,深耕教研和普通教研是有本质区别的: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深耕基地学校的申请是基于学校的迫切愿望,教研首先关注的是学校的需求,而非教研工作者无目的任务性的常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体现了双向互动性。2.持续跟进助力改变真实发生。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一个人思想的改变。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老师们缺少的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而是将理念与日常的教学行为如何紧密结合起来。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而深耕教研正是直指教师思想深处,持续地关注,助力教师改变的真实发生; ⒊“清单式”项目化的整改措施让学校的改变不是泛泛而谈,整改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可操作性强。
对于教研室,除了每月进校深耕之外,分部还要每月举行深耕“半月谈”,总结工作得失,寻找工作亮点,并为下一阶段工作作好充分准备,很好的解决了教研工作准备不足、后续不够的问题,真正做到教研任务清晰化、目标有序化。对一所学校持续的关注,对教师教学的某个问题深入的关思考,深耕教研也促进了教研员的快速成长,从而使“研究、指导、服务”真正成为可能。
据不完全统计,教研室一年来对不同学段基地学校开展了共计40场次以上的集体深耕调研,听了1000多节课。在深耕教研的促进下,深耕基地学校取得显著性的进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一般而言,从们往往容易过分简单化地思考学校的改革。学校是顽固的、顽劣的组织,改革决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所以,教育的改变虽然必须从学校的内部发生,但是没有外部的支持就不可能持续。也正因为如此,深耕教研从常规教研的面上的浮光掠影到一个个点上的持续长久地纵深发力,力求达到在一所学校一个问题上由“深耕”而“耕深”,方显得有不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