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焕
鄢陵县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教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需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并深化对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探究,同时也需要运用科学且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增加。此篇文章就是将新冠疫情为背景进行探究,并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开展调查,并在此过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为了学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目前,通过全民齐心协力的防护下新冠疫情渐渐受到控制,因此教育教学也全面进入后疫情时代。所以,教师也需及时意识到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会随之变化,此时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较为有针对性的教育下将自身的心理素质逐渐增强。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与作用
一直以来,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在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家的界定下是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我国心理学家马程远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用于协调和平衡自我感知的一种方式,并以此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而美国教育学家克莱尔.克尼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不会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在各种相关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今,科学的心理健康定义为:人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交际方式,并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与人们展开相知有效的沟通。总而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人们通过相应的情绪调节和心理调节实现自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们会通过不同的心理活动来调节自身的情绪,并通过适当的社会行为与人们开展交际活动,以此获得社会认可。心理健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由于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初中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角度而言,心理健康和时间息息相关,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学生会由于身心的不同发育,导致对环境及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比如,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想法,或者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等情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且认知能力还不全面,所以需要及时接受科学的教育和心理的疏导。当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和家庭的氛围环境息息相关的,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背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期间应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二、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学习因素与心理健康
以学习因素的角度而言,现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会有比较大的学习压力,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和家长还是只看中学生的成绩,学生因此会由于学习的压力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神经紧张的状态,也会恐惧自身的成绩下降时教师与家长双方面的指责。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了解到,此阶段的知识内容相对复杂,自身的教育观念还是处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使学生学习的氛围枯燥无趣,因此产生排斥心理。
(二)情感因素与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会由于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变化而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成人与半成人之间,自然会造成在青春期期间发生心理的种种矛盾,从而逐渐产生青春期的烦恼。这个阶段的初中学生的性意识渐渐发芽,已经开始注意到性别的不同,但家长和教师不用特别担心,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会有“早恋”的问题,所以这期间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如果教育方式不对,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学习。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在变化,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降低,情绪也会逐渐偏激,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感觉比较成熟的心理,很不喜欢父母过渡的加入自己的世界,同时这阶段的父母也不懂学生真正的需求,如果长时间处于沟通不够的状态下,也会使学生与家长矛盾增加,从而出现心理问题。此外,也可能因为单亲家庭的影响,导致学生很难认可父母的想法,甚至会出现排斥和抗拒父母的行为。其次,学生与同学的关系, 学生对于自身比较有好感的学生通常会希望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然而在相处过程中,如果出现争议就会产生认同感缺失,甚至关系破裂。最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大多数会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教师可能重视和关注自己,但是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所不足,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三、基于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各方合作,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德育监督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素养与道德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后疫情时代下很多学校都是以网课的方式开展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存在较大的制约,基于这种情况下需要构建家庭与学校的联动教育机制。同时,学校还应当发挥社会教育的力量,与教育部门、社会组织机构进行合作,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强化学生德育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并且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实施德育教育活动。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按照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要挑选和学生认知特征比较契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此期间也需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多措并举的教育方式下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此外,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初中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教师还要开展有效的挫折教育,让学生正视挫折,积极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向着坚定不移的践行与奋斗,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同步发展。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此期间需及时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讲述理论知识的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也十分有限,所以,应积极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发现,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因此,需要教师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指导,面对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想到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后疫情时代下,初中教育教学也受到了一些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也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树立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同时用多个角度进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探究。并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条件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指导与帮助,也使学生能够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费颖.后疫情时代,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20(Z2).
[2]纪慧,单雪晴.健康科普在后疫情时代心理保健中的人文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年33卷9期,1133-1135,1139页,ISTIC,2020.
[3]罗嘉仪,李华华,麦宝欣.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复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