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余春光
[导读]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余春光
        浙江省淳安县汾口中学 浙江 淳安311719
        摘要: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知识繁多的学科,其所包含的课程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从教材资源到社会资源,再到各学科间的交叉资源以及现代化信息资源等等。在此背景之下,如何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立足于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理念,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成为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学科素养背景出发,对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整合的依据与资源整合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述,最终对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有效策略做出了相关探究,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

        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地不断实施使得核心素养理念在各学科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的知识而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科学习与成长中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而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学科素养地培养应当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基于此,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过程绝不是简单地裁剪与机械化的拼凑,而是深度融合学科素养理念,在明确教学目标与历史学科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挖掘、筛选、整理与组合的过程,是促进各类资源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以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过程。
        一、学科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整合的依据
        1.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新时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历史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断做出调整与完善,它是国家基础历史课程的实施依据与总体要求,对历史课程的理念以及总体目标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历史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也就意味着资源的整合也应当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与要求为根本依据。在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全过程中,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其统领之下,紧扣课程总体目标,筛选符合条件的素材,使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合理,更具针对性。
        2.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
        在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与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一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展开。课程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应用应当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符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以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以教师教学模式特点为依据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与引路人。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也可能存在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与习惯。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意识到课程资源最终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要尽可能地贴合自身的教学习惯与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再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下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有意识地整合相关资源,以便更好地利用。
        二、学科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
        1.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教材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是教研人员根据教学标准以及学生整体学习要求而精心设计的,尽管如此,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单纯地依靠课本素材显然是不够的。此时,对于不同类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够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历史教学工作更加立体化、多元化,更具层次性,课程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与有序性。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中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方式,整合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实现“增质减负”的目标。
        2.增强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育理念更新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最终成效。长时间以来,教师以历史课本为课程教学的关键材料,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材内容,保守的教育观念加上时间紧张、任务繁重的教学工作状态,导致大部分教师缺乏开发与挖掘教材以外的新资源、新素材的意识与精力。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拥有自主开发、整合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的权利,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了主动的开发者。这一突破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合不断拓展自身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素材与资源流通渠道广,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提升教师甄选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高价值的教学材料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提炼知识,推动自身历史思维与专业知识的更新,从而有效地增强综合教学能力专业素养。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思维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影响之下,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单一枯燥的知识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此过程中也适应了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习惯于依赖教师与课本,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种“一刀切”“满堂灌”式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历史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在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就要求其在后续的教学中必须调整教学模式,以将综合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教材资源、学科间的交叉资源、现代化的信息资源等都要求教师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探究并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时空观念,使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转变下促进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学科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1.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教材是最基础的教学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首先应当从教材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入手。高中历史教材是由教材研发者根据国家课程总体标准进行编写与排版的,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其中的知识的组合排列、内容的选取以及编排的顺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编写者主观意识与教学编制体制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在不脱离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结构,补充适当的教学内容,确保历史教学的先进性与时效性。
        例如,在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分别设置与上、下两册的内容中,其中,每册教材的内部又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主要的编写顺序,将各个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集中于一个大单元内。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与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对同时期的中外文化与政治发展进行对比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等。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大量挖掘相关史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历史见解,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整合学科资源,实现知识综合运用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且广泛的学科,它是对已过去的事实的整理与探究,涉及到文学、政治、地理等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影响。因此,教师在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突破单一的历史学科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立足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结合其他学科中相关的资源与素材,实现各学科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已形成的经验解决历史问题,服务于历史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及其背后的原因,从不同的方向与维度去客观的思考与把握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统编版《中外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政史学科资源的整合,调动哲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塑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坚持实事求是,深刻地探究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文史学科资源的整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中外相关文学的内容与知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并以文学为材料辅助历史观点的形成与历史现象的解释,从文学中挖掘相关的史料并检测史料的可靠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地理与历史的结合,在讲解辽宋夏金元等朝代与明清等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时,结合掌权者的民族习俗、特征与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3.整合信息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走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以线上历史资源与素材为主,一方面,教师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搜集更多权威的史料,包括专业的古籍文献数据库、历史教学论坛与资源共享平台等,所搜集到的课程资源与素材的形式也是十分多元的,包括文字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以及视频、动画等动态资源等等,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还出现了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具有交互性强、受限性低、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延伸历史课堂的教学维度,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将线上信息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统编版《中外史纲要》下册世界史纲要的教学中,由于世界各国地理位置离我国较远,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之时代久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较深的距离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像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素材,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复杂的、晦涩的历史知识转换为具体的、简单的、形象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受到历史学科独特的性质与特点的影响,时光虽然已经流逝,但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历史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也为历史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包括各大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各地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址等等。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增强历史课程丰富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历史的真相,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引导学生从相关文物中感受秦朝“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度与手段,同时结合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著名景点,分析秦朝的封建集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知识讲解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使学生通过社会资源更真切地感受历史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筛选与设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教师要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知识,梳理新思想,充分整合教材、学科、信息、社会等各类资源,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挖掘更多新型资源,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推动新课程改革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整合课程资源  有效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家长,2019(06):72-73.
        [2]陈晓东,吴立平,朱凤杰. 新技术新媒体对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作用的研究[A].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
        [3]朱振基.学科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文本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报刊荟萃,2018(03):52.
        [4]孙文龙.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与作用研究[J].西藏教育,2017(02):47-49.
        [5]温娜.试论课程能力中的资源整合能力——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1):61-63.
        [6]董淑梅.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实验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08):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