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蒙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西供电公司 青海省 格尔木816000
摘要:在当前阶段输电线路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跳闸停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雷电灾害,以此,对防雷技术和防雷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建设,可以使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对输电线路雷电灾害防御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输电线路 雷电灾害 防御体系
前言:在电力系统能量传输的过程中,输电线路是最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但是一般情况下,在高山等一些偏远的地区会将架空线路敷设进来,因此,实际的雷击事故发生概率则会进一步增加,使电网的整体运行受到影响。而为了使此类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就要将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构建进来,使输电线路的防雷水平提升上来,最终使输电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保证。
1、雷电灾害防御体系简介
1.1、雷击风险预警功能
对于输电线路雷电灾害防御体系而言,其主要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进来,使输电线路雷击闪络的风险预警得以实现。相应的物理结构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不但将通信模块以及计算模块包含了进来,还将子站和数据库以及软件模块包含了进来,不仅如此,还涵盖了协议模块和网络通信。其中,对于子站而言,主要就是对大气中的电场数据以及雷电定位数据进行实时的检测;对于计算模块而言,其主要就是对雷电数据和线路台账进行相应的统计并分析,与此同时,会在数据库模块中,将分析数据存入进来;对于软件模块而言,其主要就是对客户端软件进行部署,使雷电预警信息的被动查询和主动推送功能全面实现。
如果发生了雷电,则实际的光信号和声信号以及电磁辐射信号会进一步产生,与此同时,对于雷电电磁辐射信号而言,其主要就是以低频沿地球表面方式为依据,进行实时的传播,如果实际的能量非常大,则实际的传播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对于大范围的监测非常适合。一般情况下,对于雷电风险预警而言,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对雷电的实际活动规律以及输电线路的雷击原理为实际的依据,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检测数据和线路台账信息的监测,可以使输电线路的雷击闪络风险预警全面实现。
对于雷电风险预警数据而言,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包含四方面内容:首先第一点,就是监测数据,不但将子站系统子站地理位置和电场强度涵盖进来,还会将电流大小和雷击位置的经纬度涵盖进来;第二点,就是台账数据,其主要就是将线路属性和绕反击耐雷水平值涵盖进来;第三点,就是用户数据,其主要就是将访问权限和基本信息涵盖进来;最后一点,就是预警数据,主要就是将计算模块中所有获取的雷电预警结果信息包含了进来。
1.2、雷击定位功能
所谓雷击定位功能,就是将地理位置和遥测信号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全面融合了进来,不但具备自动采集的特点,还具备面广且高精的优势,可以对雷击点的位置以及时间进行精准的捕获,进而实施的分析线路流过的电流参数,对实际的雷击次数进行记录,相关的用户以实际的客户端为依据,就可以进行实时的检测,还能查询相应的故障点,统计相应的数据等。此外,对于雷电定位系统而言,将多个探测站采用了进来,对雷电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同时的测量,将云闪信号全面剔除,并且将相同的时针标定技术采用进来,系统与系统之间可以对探测站的原始信号进行共同的分享,使其本身与周围省份的联网全面实现,使边界探测站的数据共享得以实现,最终提升实际的定位精度以及探测效率。
对于实际的雷电定位系统而言,其主要就是由三部分共同组成,首先就是探测站,其次就是中心处理系统,最后就是用户系统。其中,对于探测站而言,其主要的负责内容,就是实际的信号发送功能,以及采集和识别还有处理功能,与此同时,对于数据的存储以及远程调用也同样支持;对于中心处理系统而言,其主要就是对雷电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接收和深入的分析,使其对于雷电位置的定位全面实现;对于用户系统而言,其主要就是合并已经分析并处理完成之后的地力位置信息和雷电数据以及电网线路信息。
2、案例分析
2.1、线路基本情况
以某线为例,实际的电压为500kV,总线长为136.8km,杆塔一共有310基,实际的线路具备单双混凝线路的特点,其中,有192基双回杆塔,118基单回杆塔。4*LGJ-400/35为实际的导线型蛤。地线的实际型号,左侧为GJ-100,右侧为OPGW,而且将直接接地的方式采用了进来。
2.2、线路雷击情况
在该条线路中,一共出现过的跳闸情况有4此,实际的累计跳闸率为0.7317次/(百公里.年)。以实际的累计点定位查询为依据,在故障时间的前与后时间范围内,则存在雷电活动的记录。
2.3、差异化防雷改造措施
根据实际的杆塔雷击跳闸率可以进一步分析,对于该线路而言,在开展防雷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绕击作为主要的措施。在当前阶段的防雷措施中,有很多类,不但有架设耦合地线,还有对导线的绝缘能力进行提升,不仅如此,还会将避雷设施安装进来,对接地方式进行改造等。基于此,在该案例进行线路改造的工程中,主要就是将避雷器增设的方式。首先第一点,就是要重点的改造之前发生过雷击事故的杆塔;其次第二点,对于各基杆塔而言,其实际的雷击跳闸率中绕击风险和反击风险等级为C或者D的山顶杆塔或者是大挡杆塔。第三点,就是对于各基杆塔雷击跳闸率中绕击风险和反击风险等级是C级和D级的杆塔。
根据相应的统计,在该条线路中,改造完成的一共有138基杆塔,而且实际的线路避雷器一共增加了181只,在全面改造完成之后,实际的线路跳闸率下降了88.77%,现如今为0.0.302次/(百公里.年),45.10%为实际的改造比率。
结语:总而言之,本篇文章主要对输电线路雷电灾害防御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现如今的输电线路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雷电灾害,因此,必须要将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立进来,以实际的输电通道雷击风险预警以及雷电定位监测为基础,以实际的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评估系统为依据,使一种具备全过程特性的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得以形成,使输电线路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得以提升,使雷击跳闸的精准识别和定位的快速性全面实现,最终使输电通道监测信息化的水平全面提升上来,使输电精益化的运维管理技术支撑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宝.输电线路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研究与应用[J].山西电力,2019(04):22-25.
[2]杨帆,范海同,王艺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3):6.
[3]蔡秀峰. 湖南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