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控制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2月第35期   作者:刘晋京
[导读] 实际水利工程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控制上,能够对整个工程总体质量产生影响,
        刘晋京
        北京燕波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1300
        摘要:实际水利工程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控制上,能够对整个工程总体质量产生影响,各个监理人员需要对隐蔽工程情况进行控制,该环节工作内容较多,应保证控制措施的合理性。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概述进行总结,并从监理控制工序、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控制措施、发生断桩问题后监理处理措施三方面,论述了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控制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钻孔灌注桩;监理控制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水利工程灌注桩应用频率极高,尤其是在基础处理上,大多数项目均会应用灌注桩基础,该设施的投资数额有限,而且施工便利程度较高,还能呈现出较强的承载力。但由于灌注桩施工过程大多集中在水下,又属于是隐蔽工程内容,监理难度极高,每道工序实施均显得十分重要,倘若监理工作人员无法在施工时进行严格管控,均有可能引发质量事故出现。
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概述
1.1钻孔灌注桩的优点
        首先,在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主体施工集中在地下,能够降低施工时产生的噪音现象,尤其是在钻孔之后,可以直接进行混凝土灌注操作,保证噪音和持续波动频率大幅下降,强化施工环境的稳定性。另外,在直接灌注中,还能降低运输和桩基制作工作量,降低大直径桩基制作数量和难度,在强化桩基适用性方面具备积极意义。其次,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呈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还能强化地基建设过程中的承载能力,增加压降土壤的密度,维护地基稳定性,为后续安全稳定施工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再次,实际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广,能够在各种地质环境中得到应用,技术发展程度也较高,施工工艺简单且安全。站在水利工程建设角度来说,钻孔灌注桩属于是基础所在,在该项技术的帮助下,施工方法越来越完善,为整个水利工程领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
1.2钻孔灌注桩技术的施工原理
        在灌注桩施工技术使用时,主要是借助于人工或者是机械钻孔方式,让水利建设项目项目基础构造更加完善,这对于整个主体力学承重和整体框架建设作用比较明显。实际施工时,将水泥浆液注入到钻孔之中,之后借助于降雨输入量保证主体结构稳定度,以及混凝土构造的稳定性。实际灌注桩施工技术施工阶段之中,在执行混凝土灌注任务时,工作人员还要建立起隔离区,在保证合理施工同时,避免主体工程受到外界因素影响,降低质量问题出现几率。
2 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控制措施
2.1监理控制工序
        水利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监理控制操作,主要涉及到3道工序内容:首先是钻孔,该项操作能够对灌注桩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实际泥浆黏度直接决定着灌注桩成孔质量,在强化泥浆浓度同时,强化泥浆护壁质量。在泥浆制造过程中,与制浆材料之间存在很大关系,在工程中还会应用到高塑黏土掺钠基膨润土制造浆液,实现对泥浆比重的全面控制,让黏度能够保持在20到28Pa·s范围内。另外,在钻进操作执行上,工作人员需要对钻进速度和低层变化情况等进行检查,这其中还包括钻杆垂直度,一般来说,垂直度会对钢筋下放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对于钻进速度,也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强化成桩质量。在终孔深度检测上,同样与灌注桩成桩质量存在关系,监理人员需要对测绳进行反复审核,避免出现中间刻度缺损问题,并按照具体设计要求来控制孔深。沉渣厚度同样关系到灌注桩承载力,从以往工程建设中能够看出,端承桩要求深入弱化层1.00m左右,此时,打碎的岩层可以通过泥浆比重置换出孔外,终孔前,人们可以利用测绳明确孔深,用于沉渣厚度计算操作,成孔后还要利用钻杆测量孔深,待二次清孔结束后,还要对沉渣厚度进行检测[2]。
        其次为钢筋笼质量控制,在钢筋原材料进场时,工作人员需要开展相应检测操作,在确定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之后,方可继续应用,保证钢筋长度、焊接等与图纸要求保持同步。在钢筋笼下放时,需要应用到的工具有吊机、挖机等,对于定位筋的布置,应该以等间距为主,避免出现散架问题。


        最后是混凝土浇筑,在浇筑工作执行前,工作人员应检查导管是否处于干净状态,保证良好的密闭性。另外,在浇筑时,管理者还要对首灌入仓混凝土料进行合理控制,料斗密封上,应使用闷盖,保证首灌的混凝土方量埋入导管深度不低于1.00m。站在具体浇筑过程角度来说,还需要对混凝土上升速度进行控制,并记录好数据信息,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准确拆卸导管,让混凝土埋管设备范围集中在2.00到6.00m范围内。
2.2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控制措施
        纵观整个施工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控制措施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2.2.1塌孔和卡钻
        对于塌孔问题,主要出现的原因为钻孔周围土质松散,泥浆护壁效果有限,或者是钻机钻进速度提升。为此,各个监理人员应保证施工单位引入更加优质的泥浆,在强化泥浆比重同时,维护泥浆护壁效果。钢筋笼吊放时,还要保证对准孔位,避免由于触碰孔壁导致泥浆迅速脱落。另外,在钻进操作执行上,容易遇到孤石或者是硬物问题,导致钻头无法继续钻进。当该类问题出现后,工作人员需渐渐放慢钻进速度,降低卡钻问题出现几率。
        2.2.2钢筋笼上浮
        由于浇筑时间较长,建筑速度过快,很容易在混凝土冲击下导致钢筋笼上浮问题。另外,整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做到缓慢浇筑,避免出现过度冲击问题。除此之外,在浇筑前,还要计算好钢筋孔底部和孔底之间的距离,不能让导管底和钢筋底部之间的距离缩小。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钢筋笼底端时,导管底部距离钢筋笼底部之间的距离不能低于2.00m。为此,工作人员需要适当提升导管埋深度,降低混凝土灌注时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冲击力。当钢筋笼中的混凝土达到一定深度后,人们便可以将导管拆除,保证导管底口进入钢筋笼底部1.50m以上,同时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预防钢筋笼出现上浮问题[3]。
        2.2.3沉渣厚度过大
        由于泥浆比重较大,且清孔操作不干净,无法实现孔底沉渣的全面清理,钢筋孔在吊放时还容易与孔壁接触,增加泥块脱落量。所以说,在泥浆置换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清水,选用性能良好的泥浆,对泥浆比重进行全面控制。当钢筋笼下放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二次清孔操作,此时,钢筋笼下放操作应尽快完成,避免出现泥浆沉淀现象。另外,在混凝土浇筑上,混凝土准备应保持在充足状态,明确导管底部和孔底之间的距离,让首灌混凝土埋深超过1.00m,借助于混凝土自身冲击将孔底沉渣顺利冲出。
2.3发生断桩问题后监理处理措施
        当断桩问题出现之后,如果钢筋笼能够顺利提出,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其迅速提出孔外,之后借助于冲击钻开展重新钻孔操作,保证孔内混凝土能够顺利清除出去,当钢筋笼下放工作结束后,可重新开展混凝土灌注操作。如果是因为堵管严重而引发断桩问题,且混凝土处于未初凝状态,当清理导管提出时,可使用测锤测量出已灌混凝土顶面位置,明确导管以及漏斗容积,当导管下沉到距离混凝土顶面10cm左右位置时,可执行球胆加装操作。如果是因为坍孔或者是导管无法拔出等问题导致端庄问题,各个设计单位需要根据具体质量事故报告内容制定补桩措施,主要补桩位置集中在原桩两侧[4]。
3 结论
        综上所述,实际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维护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不受影响,各个监理工作人员需要了解钻孔灌注桩设计施工文件,以及各项技术规范内容。其次,钻孔及钢筋孔安装和制作上,同样需要得到严格把控,并做到浇筑过程的全程监督,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设置解决措施,维护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任金龙.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分析[J].江苏水利,2020(S2):61-63.
[2]胡继连.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0(14):118-119.
[3]冯瑜.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08):172.
[4]李文博.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J].居舍,2019(3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