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枢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 随着建筑业不断发展,现代建筑技术不断更新,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针对借鉴四川传统民居构造发展现代建筑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的传统民居概述,分析地区建筑的分类和抗震性,对于建筑设计者进一步了解传统民居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设计出更加有精神内涵和现代生态观念的建筑,营建更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建筑,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传统民居;构造;穿斗结构;四合院;干栏式建筑
1四川地区传统民居概述
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历史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而四川传统民居作为我国民居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结构严谨、坐落位置、构造技术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四川民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4万年前,三星堆遗迹证明当时已有不同规模的房屋。商周时期出现了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秦汉至唐宋时期,移民迁徙带来文化融合,促进干栏式建筑向院宅式建筑发展,元明清时期四合院式布局成熟,店宅式建筑出现。此时,建筑功能趋于复杂,规模日益宏达,布局基本定型,建筑技术体系已经完整[1]。
2民居建筑分类
2.1按照布局形式分类
2.1.1一字式民居
一字式民居作为四川地区早期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空间布局较为简洁,通常室内表现为四个使用空间,入门为堂屋,左边依次是卧室和厨房,右边也是卧室(如图1)。在四川地区的农村比较常见,主要分布在四川南充市营山、仪陇一带的农村。若该类型的民居选址于山上,朝向大多背山面向山底,使民居处于山谷风的影响范围内,更好地排风散热。
2.1.2曲尺式民居
曲尺式建筑布局以“L”型表现的民居类型较多(如图2)。建筑空间在一字式民居的两侧加厢房,牲畜圈等,此时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半围合场地,称“院坝”。曲尺式民居在四川农村和乡镇上尤为常见,与公路相临的民居,皆面向公路。
2.1.3三合院式民居
三合院式民居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卧室和卧室;东厢房作厨房, 西厢房为畜牧区中间院坝主要用作晒场。主要表现为“凹”字形(如图3)。为了避免烟气对居住空间的影响,多位于下风口。三合院式民居在四川农村和乡镇上较为常见。
2.1.4四合院式民居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一个较大的院落基地上,以内天井为中心,围绕天井四面建房,门窗均朝向天井,或增设内廊,创造一个独立为封闭的宁静生活环境,形成单门独户的建筑空间(如图4)。四川著名的宽窄巷子、刘家大院都是四合院式民居典型代表[2]。
2.2民居承重结构类型分类
四川民居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成熟的构造技术。在本小节主要以夯土结构、木结构、土木结构、土石结构四类进行分析。
2.2.1夯土结构民居
夯土民居作为四川地区传统民居结构类型分类之一,以夯土作为整个民居的承重结构,指使用未经焙烧的土壤或简单加工而成的土坯砖为主题,并辅以木块、势头、秸秆等天然材料建造而成的建筑。夯土结构民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舒适性,墙体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也明显优于砖混结构。这样的结构特征使民居能够保证很好的隔热保温性,冬暖夏凉,有利于形成室内优质的热环境。此种结构在该地区乡村较为常见[3]。
2.2.2木结构民居
四川民居中的木结构主要以穿斗结构为主,一般多建造于平坦地区。穿斗式木结构是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整体结构的高度完整性是其特点之一。穿斗式结构比较轻巧,用量少,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整体用量较轻。墙壁用木板作围护结构。此种结构目前在四川的古镇中较常见。
2.2.3土木结构民居
四川民居中的土木结构主要以穿斗结构与土墙承重相结合,多用于丘陵地区。墙壁采用土墙,土墙为版筑夯土墙,墙体厚度较厚,以加强墙体整体性。此种结构目前在四川的农村中较常见,如南充地区。
2.2.4土石结构民居
四川民居中的土石结构主要以石墙与土墙相结合构成主要的承重结构,多用于山区地区,就地取沙土、石材等材料,十分便捷。此种结构目前在四川的农村中较常见,如仪陇、凉山地区。
经过本小节的分析,将四川地区各不同类型的承重结构民居进行对比,将其结构存在的显著特点总结描述如下表1-1所示:
3传统民居的抗震性分析
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防烈度》(GB50011-2010)[4],四川省抗震设防烈度基本都在6度以上,蓬安、岳池、武胜、遂宁、莲溪、合江、平昌、开江、安岳等地基本烈度小于6度,所以考虑抗震不设防。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8级),到2013年雅安庐山地震(7.1级),再到2018年阿坝州九寨沟地震(6.5级),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主要发生在周边城市或县乡镇,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究其原因,传统民居抗震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有:农村地区的传统民居设计无标准,不重视抗震设防,房屋的质量全凭施工人员的经验,没有第三方检查和验收;建房的经费使用不合理,特别是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仍重点追求住房的高大、宽敞、明亮,装饰装修和家具家电上投入过多,在抗震设防上上没有特别要求,条石基础等也只是为了防水、防潮、防虫蛀;地基处理不合理,挖掘深度不够,处理方式简单。大多数挖到地面下50-100公分左右填碎石或毛石,很少设置地圈梁。即使有,也基本上不布置钢筋,混凝土采用自拌,强度难保证;房屋结构不合理,门窗开的多、大,房屋开间和进深大,较长直墙中部和门窗洞口两侧、转角处没有构造柱,墙半高处无圈梁,浇筑混凝土振捣质量不好。
4结语
通过对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构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些民居通过长期的技术改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构造体系,但是总体上缺乏抗震设防措施。相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现代民居替代传统民居,土木结构等混合结构的技术规范不断完善,完全可以借鉴传统民居来提升、发展现代建筑,对于建筑设计者进一步了解传统民居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设计出更加有精神内涵和现代生态观念的建筑,营建更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建筑,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彦博,李沄郯,覃涵.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藏式民居建筑文化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炉霍民居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29-133.
[2]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艺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孟思佩,王金奎.川南地区生土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J].住宅科技,2016,(第12期).
[4]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