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建设在鲁迅公园改造项目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期   作者:葛世玲
[导读] 生态景观的建设已经成为园林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任务
        葛世玲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200083
        摘要:生态景观的建设已经成为园林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任务,对原有景观进行深入分析,从经济性、适用性、生态性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制定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以鲁迅公园改造项目为例,从生态景观的内涵,老公园改造建设的实践出发,对水系景观的清淤、雨水收集再利用、瀑布涌泉的修复、生态地坪的建设原则和模式进行探究,归纳总结了公园改造中的生态景观的建设模式和方法,以此为其它公园的建设改造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景观;水系系统;生态铺装;公园改造
1项目建设背景
        鲁迅公园是一个纪念性的综合公园,它的前身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上海建造的万国商团打靶场,后来又改为体育运动场所,称"虹口娱乐场",在1922年改建成虹口公园。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在1956年把鲁迅先生的灵柩由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并在园内修建了鲁迅纪念亭、鲁迅纪念馆。后经历年的改建、扩建,新增了人工湖,大假山,在1988年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鲁迅公园是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布局形式与中国造园艺术两种风格的有机结合,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综合公园。
        岁月变迁,上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构成这座城市的各个元素也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座综合性老式公园,其原有功能无论从环境、规模、舒适度上都已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急需加以完善:园内的植物长势过密,无法体现景观效果;个别景点设计手法老套,缺乏时代感,难以呈现出新时代上海城市公园的特色;慢行道路狭窄。所以有必要进行整体改建。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建园为目标,选用先进的造园理念和手法,重现鲁迅公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魅力,以满足未来十年人们对景观和功能的需求。
         
2生态景观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包括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关系。而景观则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相对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的空间一致性。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将其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各生态系统的组合。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景观是各种结构单元的组合,对比性强且不重复,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空间重复性、异质性,可辨性,同时具有经济、生态、美学功能。
3生态水系的系统建设实践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水源分布密不可分,从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长江,人类文明无一不是依靠这些自然水系系统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今天人类文明已经得到了高度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远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但是我们对水的依恋和渴望仍然和我们的祖先一样迫切,所以,我们建设的公园也离不开亲水性这一重要元素。
        本节将以鲁迅公园的改建为例,浅谈公园改造项目中,应当如何进行生态水系的系统建设。
3.1现状水系分析
        上海鲁迅公园的景观核心是一片面积达36000m2的人工湖。人工湖呈南北走向,二头稍窄,中间较宽阔,将公园主体一分为二。沿水岸辟有多处休息、靠坐、驻足停留之处,岸线多为黄石和混凝土预制块做成的驳岸。东、西二岸均有座椅面水而设;水面分区明确,北部湖面光影徘徊,疏朗合宜,景色宜人,南部设置荷花池莲叶田田,荷香阵阵,沁人心脾。 但是,由于现状水体驳岸多以石块砌筑为主,形式单一,并且由于年代久远,驳岸整体显得较为陈旧,水系生态的多样性不够。驳岸离水均有一段距离,无法做到真正的亲水驳岸。局部区域驳岸存在安全隐患,缺少围栏来确保游客游园安全。
        公园内湖在早期采取过围合阻挡,造成水流动性不足。自1959年以来,湖底淤泥从未做过清理疏浚,导致河底淤泥聚积,水深最深处仅为 1.7m,整片人工湖面积也大幅度缩小,水质较差。沿岸种植的夹竹桃生长过密,杂芜不齐,造成湖区驳岸景观品质不高,不具备观赏性。
3.2生态水系景观的改造方案
        生态水系景观一定离不开“水”这个最重要的主体,鲁迅公园内36000m2的内湖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本次改造中必须加以保留利用,同时需要对湖底淤泥、驳岸陈旧、沿湖景观欠缺等问题进行处理,辅以雨水收集、增加瀑布涌泉、栽种水生植物等手段,以生态建园为理念,用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对公园水系景观进行改造。
3.2.1湖底清淤
        要解决内湖水质问题,必须对湖底进行清淤。面积达36000m2的人工内湖清淤,经过反复论证,初步得到了两个解决方案。一种方案是把湖水抽干,采用机械挖方作业,另一种是采用清淤船结合人工作业。
        由于内湖下方有轨道交通穿越,如果把水抽干,将会造成轨道上方土层荷载变轻,可能会导致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清淤完成后的湖水补给,需要采用自来水,仅水费就高达数十万元。而清淤船作业对湖底土层的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湖底物质结构。水体经过沉淀处理后可继续回流使用,大大节省工程成本。最重要的是不会对贯穿公园的地铁4号线造成安全隐患。经综合考虑,本次改造采用了清淤船结合人工作业的方案。
        首先,采用高性能的吸泥船,由船上的高压水枪将湖底淤泥冲成泥浆;然后高压泵和泥浆泵同时工作:高压泵搅拌淤泥,泥浆泵吸取淤泥的方式,将淤泥排入事先设置好的泥浆沉淀池;待淤泥沉淀后再将湖水回流以减少湖水流失,淤泥集中在泥浆池内再由泥浆车统一外运。如此反复此过程,对整个河床进行全面清淤施工。
        由于清淤船受水位限制,不能对河床较硬、水位较浅地段进行施工,因此部分驳岸边清淤船不能靠边作业,这部分区域采用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行施工。河道中心2米内保持原来状态,采取局部降低河道水位的方法,在原有水位基础上降低0.5米左右,采用人工挖方、运方进行驳岸边河床淤泥的清理。
        清淤船结合人工清淤方案,不仅避免了抽干湖水可能带来的施工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节约了珍贵的水资源。

        
        
        
        
        
        
3.2.2 雨水收集再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匀。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可行和最经济的方法。水资源的再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缺水城市势在必行的重大决策。与严峻的水资源缺乏形势相矛盾的是:国内对于雨水利用的认识远远不足。大多数的景观建设中采用硬质不透水地面,大部分雨水直接排入污水管道,使得城市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雨水的再利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首先,雨水收集再利用可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降低运营成本;其次,有效的保护了水资源,提高了社会效益;第三,可以清除废污水对城市环境的不利的影响,净化了环境,发挥了生态效益。
        雨水中不含矿物质和盐类,通常呈弱酸性,在流动和输送过程中被中和,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公园内湖西侧150米处就是虹口足球场,在改造时充分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采用科技手段,将足球场屋顶雨水集中收集起来,补给给内湖。雨水收集系统由防渗屋顶、蓄水槽、输水管道、储水设施组成。收集的雨水一小部分就近接入灌溉系统,大部分排入公园内湖作为湖水补给和绿化浇灌用。同时在内湖的适当位置设置溢流口,当降雨量过大,湖水超过安全水位时,多余的湖水将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管道。
        以上这些举措,既充分回收了雨水、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保证了内湖水的补给,同时也为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减轻了负担。
3.2.3 利用湖水灌溉,节能减排
        首先,通过全面设计对全园敷设灌溉管线,采用定时灌溉系统,满足绿化灌溉需求;并适量加设人工取水阀,抽取湖水满足绿化临时用水的需要;对局部易积水区域和新增广场地坪区域增加雨水井,再由雨水管道连接内湖,雨水就近排入内湖;更新部分给水管线,采用质优管材,保证供水安全和持久耐用。另外将内湖溢流口改在与市政雨水管网连接的雨水管中,以实现雨污分流。对污水管井、雨水管井采用机械疏通为主,辅以人工清理的方式,有效的保证给排水管道的使用功能。通过以上措施,大大节约了自来水的使用,又减少了雨水的地面排放,达到了整洁美观、节能减排的目的。
3.2.4瀑布涌泉的修复
        内湖的北侧山脚处有一瀑布落差达15米,取名为山水胜境瀑布,建于1960年,是当时上海园林中最高的人工瀑布,有较重大的意义,改造决定予以保留。
        通过水泵将湖水引到假山顶部,形成瀑布,利用瀑布水流爆氧对湖内水质进行循环与净化,同时起到观赏作用。假山上的植被,树的光影、瀑布跌落的速度与落差变化等,为干燥的室外环境带来了一丝清凉,为耐荫的植物和小动物的生产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本次改造不仅恢复了瀑布原有功能,还将周边景石做了调整,对绿化进行重新配置,恢复了水榭涌泉,为公园增添了美景,净化了内湖水质。
4生态型铺装
        随着园林景观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广场上做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开始流行,从而导致城市绿地的急剧减少,许多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在70%以上。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提高,开始意识到不透水铺装会对城市的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也会造成热岛效应。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把铺装生态化,增加地面透水性的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南门是鲁迅公园的正门,由此入园,映入眼帘的是面积达5000m2左右的广场,广场内的花岗石铺装因年久失修,部分花岗石出现松动、破损,以及地面下沉导致的地面积水问题严重。改造过程中既要求保留广场的供市民活动的需求,又要保留了广场上上百株的成年大树。为了保护植被的良好长势,此次地坪铺装改造采用了生态施工工法。
        首先,将广场旧的花岗石进行拆除,再对拆除后花岗石进行分拣,完好无损的石材可再次利用。
        其次,将泥、沙按照一定比例拌合,作为铺装垫层。泥沙垫层是软质垫层,能让雨水较好、较快地渗透地表,为植被进行自然灌溉,同时避免了硬质基层的施工给植物根系造成伤害。局部需要增强的区域,采用碎石掺黄沙作为垫层。
        建成后的南门广场,十几株梧桐树如同士兵列队两旁,穿过广场中央,将广场自然分割成两片区域,区域内是一片高大的的香樟林,内设长椅、座凳,以满足游客休憩的需要;驻足观赏,整个广场古朴、典雅,又不失恢弘气势。

        
        
        
        


5修旧如旧,旧石材、旧座椅的再利用
        本着修旧如旧和资源再利用的原则,施工前对公园内广场的园路进行了摸排,花岗石、红石板等不同种类石材进行了分类统计,按照材料品种、规格、厚度逐一进行分拣。拆除后的花岗石约2500m2,红石板约3000m2,其他类石材约为4600m2。在施工过程中,铺装以旧石材为主,收边则使用新的花岗石,局部镶嵌各类石材。新老石材的结合,既遵从了修旧如旧的宗旨,景观效果上又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公园内有260余张长条座椅,底座为铸铁,凳面和椅背则为木质结构,因年久失修,很多座椅的木质椅背残缺不全,无法使用,而铸铁底座虽然有些锈迹,却依然坚固耐用。如果简单的将这批座椅弃置,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也给业主增加了项目成本。因此改建过程中,将园区内所有的旧座椅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后进行再改造、再利用。对底座完好,木条部分残缺或破损的,挑选材质和硬度相匹配的木条进行替换;仅剩底座可利用的,则使用防腐木制作椅面和椅背。最后统一刨去老旧漆面,整体进行批腻子、底漆、面漆的工序施工。改造后的座椅外观上焕然一新,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样式,以及人们久远的记忆。

        
        
        
        
        
结语
        鲁迅公园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记忆,也是几代市民的回忆。我们在保留公园原有风格的前提下,对公共休闲景观空间进行提升,通过增、减、取、舍的造园工艺,使得公园更具个性和地域特点。同时深挖园内原有景观的故事,通过合适的手段予以再现,使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改建后的鲁迅公园无论是景观效果还是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老公园的改建不同于新建工程,它既要保护历史、传承文化,又要推陈出新、焕发生机,还要保护生态、合理开发。鲁迅公园的改建工作正是本着生态建园的观念,依照原有空间结构和功能组织,发现其内在的原始生态肌理、文化内涵,再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从而取得了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艳. 当代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的理念与框架.设计艺术研究.2012(2)
[2]姚大庆,姜红.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科技信息,2010(17).
[3]俞孔坚 .绿色景观 景观的生态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7):28-31.
[4]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 时代建筑,2002(1)
[5]姚宏韬主编 .场地设计.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