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石湖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转折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对学生给予极大的关注度,新时代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可是中学时期的学生生理发育尚未完成,面对压力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教师与家长也更加注意学生的文化成绩,考试焦虑问题是当前中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三观,这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中学;教育
一、情况描述
元旦刚过,我校一位年轻班主任就打来电话,请求我对她们班的一个男孩进行危机后的心理辅导。该老师对男孩的基本情况作了以下描述:
李涛(化名),男,13岁,初一学生,平时表现不错,学习态度端正,是老师眼中的听话、懂事的好学生。可是最近,他的行为变的敏感而偏激,令人十分担忧。例如,同学无意碰撞了他就要立马向他道歉,不然他就会很委屈地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一次和同学玩得不顺心便哭泣起来,同伴就指责他说:“你怎么那么爱哭!”李涛听后又羞又恼,当场绝决地表示
“要把自己的眼珠子抠出来”,原因是“把眼珠子抠出来后,就不会哭了”。
本次事件发生在元旦的前天:老师正在过学生作业,李涛在座位上整理笔记,一位同学经过时不小心碰撞了他,李涛跑过来向老师告状说“有人欺负他”,但老师忙于批作业没有及时处理,李涛非常激动地认为“自己明明被同学欺负了,老师却不闻不问”,于是冲出教室,爬上栏杆就要往下跳,好在几位学生及时拽住了他,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听了这位班主任的描述,我非常惊讶:李涛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受害者心理和过激解决问题行为?排除了他在学校遭遇刺激性事件的因素后,我意识到李涛的问题可能来源于家庭教育和家庭互动关系。
原来,李涛一家五口人,他是父母的第二个儿子。哥哥现在读高二,住校,成绩优异。目前,父亲外出打工,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妈妈生活在一起。母亲说,自己近期打算外出打工,但因为孩子发生了这件事就耽误下来了。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与老师的一致:比较乖巧懂事,能独立学习……但是与同伴一玩耍时吃不得一丁点亏,常常满是委屈地哭着回家,而家长对此主要的学回应方式是:
(1)反感——不问原因、不抚慰,简单地数落几句;
(2)不闻不问—“让他(孩子)哭一会儿自然就好了”;
(3)经常拿他和哥哥比较,批评他。
母亲疑惑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他是家里的小儿子而更加宠爱他,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二、辅导过程
男孩子的确是比较乖巧听话的那种,在做辅导过程中,他显得非常配合,没有抵触心理,但神情中带着淡淡的忧伤。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我首先请李涛画了一幅“一家人”的图画。从作画过程及画面,我直观地了解到:他内心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可,依恋父母……于是我决定和他从谈“家的感觉”开始。
师:看得出,家在你心中分量很重呀。谈谈对爸爸的感觉,行吗?
生:有时会很想爸爸,想打电话给他,和他说说话,但最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打。
师:为什么不打呢?
生:(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嘴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师:你可以听听爸爸说说话呀。想一想,假如电话打通了,爸爸可能会对你说些什么呢?
生:(模仿爸爸的口吻)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和同学好好相处……
师:还有什么呢?
生:没有了(慢慢地低下了头)。
师(提示):爸爸可能会这么说吗?——儿子,你最近过得好不好?在学校里有什么高兴或者苦恼的事情呢?有哪些要好朋友?和同学们们都玩些什么呢?
生:(摇摇头)不会的。
师:如果爸爸以后这样问你,你会喜欢吗?
生:喜欢(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师(问母亲):你疼爱这个小儿子吗?
母亲(毫不犹豫):当然爱呀!
师(点头表示同意):那么你有没有因为儿子的乖巧听话而当面夸赞过他?
沉默一会儿之后,母亲小声地说:“应该没有。”
师:你能说出儿子的几个优点来吗?
在许久的等待和教师的再三提示下,母亲艰难地完成了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完全领会了孩子的渴望和痛苦;明白了孩子害怕被父母抛弃的恐惧和压
抑,母亲沉默了。
接下来,我采用了以下辅导方法。
1.让母亲拥抱孩子
让母亲和孩子在拥抱中感受浓烈的血肉亲情。这个对爱渴望的孩子在母亲怀抱里大声哭了起来,“爱的滋润”立马化解了他的痛苦和委屈;母亲也满含泪水。
2.进行认知教育
(1)让男孩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伤害自己等于伤害父母。
(2)让他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我们应该勇于接受别人批评。
3.情境再现:《碰撞之后》
(1)大声告诉自己“没事!他不是有意的。因为我们一不小心也会碰撞到其他人。”
(2)心平气和地向对方说“你刚刚碰撞到我了”,并且要求对方做出回应处理。
(3)如果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你还是非常生气,马上离开,等心情平和后,再找他或找老师妥善处理。
接着,指导李涛签订《不伤害自己的承诺书》一式三份,并张贴在自己的书房,以便每天阅读,牢牢记住。
4.给母亲布置回家作业
说服孩子母亲不要外出打工,留下陪伴孩子,并布置了相应的家庭作业:
(1)天天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内心注入爱的力量。
(2)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表扬。
(3)利用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生活中的“死亡现象”,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
(4)阅读有关亲子书籍。
三、辅导效果
半个月后回访,老师和家长都一致表示:李涛现在遇事已经没有了过激行为,人也变得越来越阳光、开朗、活泼了。
四、个案评析
我国是一个很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但中国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很多父母认为为孩子攒钱是爱,严格教育是爱,用男子汉标准要求儿子是爱,这些错误的观念使一些家长的育子行为变得本能、简单、粗暴、主观、和压抑,一些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在亲子交流中父母要学会大声地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爱,这已经成为父母人生的重要一课!
参考文献:
[1]孙学建.试探心理问题对人的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
[2]高一虹.文化传统与文化变革:指导性心理咨询的宏观语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
[3]郑涌,王志蓉.不同时段下高中生考试焦虑与考试成败归因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