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3/26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1月   作者:杜萍萍
[导读]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目的在于突破思政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脱节现实,认知与行动脱钩等理论教学的局限,有助于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加深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之理的实际感知,更深入地掌握思政课所讲之理。

山东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杜萍萍    266590

摘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目的在于突破思政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脱节现实,认知与行动脱钩等理论教学的局限,有助于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加深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之理的实际感知,更深入地掌握思政课所讲之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具有客观必要性,而为了取得预期效果,需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原则,并给予合理的设计与指导。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教育始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最薄弱一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青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而且劳动的主动性不足,劳动意识也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为落实该《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劳动教学必将开启新篇章。劳动教育不仅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突出的社会性,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培养品格,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所以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的互融互鉴,将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国家顶层高度重视,高校积极贯彻执行
        2020年是劳动教育丰收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顶层对思政课更是高度重视,从习近平总书记3.18思政课讲话,到《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到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内容涵盖了学科体系,日常教育,管理服务,教师队伍,实施保障等有重要指示,其中多次强调要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但多样并不确保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容易被弱化、泛化、散华、虚化和简化。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积极贯彻执行,但是总体的管理投入、教学探索、效果考评等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向着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有效促进这一趋势快速发展。两者有机融合,两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各自发挥作用,实现并超越整体功能,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
        2.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需要与客观必要
        大学生的年龄已经普遍年满18周岁,对于自身未来会有所深入思考,特别是对立足社会的思考,依靠什么立足,如何立足,怎样才能立稳等,而这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高等院校应满足大学生这一主观需要,训练即将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劳作的青年人,要能使大学生对生活实际有充分准备,掌握现在和将来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大学生要有所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必须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当前五育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应以“补短板”和“下先手棋”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落实,落地,从理念变成方法,从方法变成实践。
        3.深化对思政理论教学的实际感知,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客观诉求
        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短板是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和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目的在于突破思政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脱节现实,认知与行动脱钩等理论教学的局限,有助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及实效。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长期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有通过切身的实践体验劳动,才能加深大学生对理论教学之理的实际感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原则
        劳动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及实效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也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力。让大学生亲身经历苦其心志的脑力劳动,劳其筋骨的体力劳动,体验“行拂乱其所为”,了解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感悟劳动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进而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教学必须体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思政课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对理论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但必须紧紧抓住课堂理论教学,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践教学是通过有限有目的的劳动实践印证,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真理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学,二者有所区别,有主次。思政实践教学不能失去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变成迎合学生,各式各样的活动课。也不能因为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就不去开展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教学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变成抽象枯燥无味的理论思辨课。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需遵循下列原则:思想政治性原则,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注重生活导向原则,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类的社会生活,了解人类社会生活。提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走向实际,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教师率先示范,增强其实效性;规范化协同化原则,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主题的落实,活动组织的策划,保障条件(资金、交通车、意外险、激励措施等)的到位,效果测评,学校成立思政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与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形成协同联动机制。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基础》课实践教学以人生观实践、理想信念实践、爱国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道德实践、法律实践六大主题为内容。把三大要素融入六大主体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参与实践具有基础性特征,不仅仅关注大学生的个人生活自立意识,自理能力,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进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要求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无论在校在家,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进行坚持不懈地自我管理地发展劳动技能,生活技能。在《基础》教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中。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明白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以及“立志需躬行”。第五章中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中。可以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融入其中这三章的实践教学中。服务性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包括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注重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突出了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大学生在面对定期开展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还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刻,能够积极主动担当,有所作为,有所奉献。这既体现了《基础》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的继承弘扬,同时也是体现了本章第三节“守公民道德准则”之社会公德“助人为乐”的精神。生产劳动劳动教育具有一定技术专业性,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群体劳动与个体劳动、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等。在专业技术实践中体味劳动艰辛,磨炼意志。了解相应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训,都包括哪些,避免重复冲突,结合相关专业进行实践体验,去人才招聘市场,了解所需人才特质,利用假期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可结合《基础》教材第五章之“职业道德”,进行相关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课外参观,课内总结形式,或选择采取课内视频案例讲解分析,课外理论宣讲相结合。或选择采取课内输入认知层面的知识,进行案例讲解与研讨,邀请援鄂医护人员战“疫”英雄”或“救火英雄”“抗洪救灾英雄”,进行一次先进事迹报告活动。课外组织参观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最后回到课内输出体会,脑力体力劳动相结合。当然,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使人与社会的充分接触,只有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疾苦,才能更好地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育内容不同,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看,三者都很重要,不能偏废。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与时俱进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认识到劳动具有教育性价值,通过劳力达到劳心的效果,最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彰显劳育的基础性综合性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J].江西教育,2020(13):1.
[2]卢晓东,曲霞.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8-16.
[3]赵健杰,刘向兵.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14-17.
[4]傅小芳.打造劳动教育新常态[J].江苏教育,2020(10):1.
[5]朱平,戴家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之书”——兼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105-108.
[6]汪静.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
[7]张春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
[8]孟凤英.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9]陈仁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6).
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20M60,“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