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合作开创推广新局面,产研互馈促进技术再升级

发表时间:2021/3/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   作者:朱斌
[导读] 数字中国”建设已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
        朱斌
        中原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457001
        摘要:“数字中国”建设已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石化明确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发展目标,为实现油井工况监测和智能诊断技术与生产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我院研发了一种抽油机井非承载远程工况监测技术。为推广和深化应用该技术,采取“推广-反馈-改进”、多元合作、培训专业化队伍等方式,在中原油田实现了抽油机井全覆盖,并与多个外部油田达成合作意向,在油田信息化深入应用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油田信息化 非承载远程工况监测  深化应用 多元合作  创新组织方法
        
        一、前言
        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石化行业“智慧油田”建设方向的背景下。我院结合中原油田采油现状,依托油田支持,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游梁抽油机工况监测和智能诊断技术——抽油机井非承载远程工况监测技术,实现了油井工况监测和智能诊断技术与生产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并在中原油田成功推广应用。
        在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该院推行“内外兼修”:对内“修炼内功”,做到边推广,边交流,边改进;同时优化现场组织工作方式,创新单位间合作模式,培养中原油田内部专业化队伍;对外积极“走出去”,利用技术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多个油田达成合作意向。该项技术在应用推广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坚持“科研服务现场”和“产”、“研”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信息化建设在石油石化行业深入应用的成功范例。
        二、技术简介
        针对游梁式抽油机井传统承载式、便携式等功图测量方法存在设备直接承受交变载荷易损坏、维护频繁、人工诊断效率低等问题,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经过八年探索实践,创新设计理念,综合应用传感器、单片机、计算机及无线通信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承载式远程工况监测技术,实现了自动采集并计算功图、量油计产、诊断工况和提出油井优化措施等功能,具有装置不承载、抗干扰能力强、精度稳定性好、寿命长、油井作业免拆卸、可实现长期“无人值守”监测及诊断工况等技术优势,解决了传统功图测试和目前功图自动测试技术存在的问题,改变了传统功图测试方法直接测量载荷的方式,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采油管理水平,同时大大降低了抽油机井工况监测装置的市场价格(迫使原传统承载式监测装置价格由2万元/井降至5000元/井以下),为老油田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三、规模化推广困境及应对举措
        非承载远程工况监测技术有极大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得到了油田和总公司的高度认可,被一致认为需大规模推广,但在向现场推广时陷入了一系列困境:
        1.在现场大规模推广过程中,技术人员有限,在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工程院原有的现场实验机制不能满足推广需求;
        2. 非承载功图设备安装和调试所需步骤多,效率有待提升;
        3.推广渠道单一,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处于空白状态。
        面对困境,我院创造了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既破解了面临的推广困境,打开内外部市场推广局面,又实现了产学融合发展和技术升级,提升了技术竞争优势。
        (一)打造多方联动、多元合作新模式,开创技术推广新局面
        在油田统筹协调下,与供电服务中心、采油厂合作,建立起“工程院提供技术支持、供电服务中心初装调试、采油厂后期维护”的推广运行机制。多方联动、多元合作的新模式,不仅盘活了油田内部单位资源,也化解了该院推广队伍不足的难题,扩充了推广力量,加快了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进程。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现场推广工作,探索创建了长效培训机制,在采油厂、培训中心等地,采取多媒体材料、实践演示以及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原理、安装、调试、软件操作以及常见故障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普及性培训工作。通过持续培训,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推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安装队伍的安装调试能力和采油厂自主运维能力不断提升,巩固了推广应用成果。
        技术实力和推广能力双提升,我院再鼓干劲,积极“走出去”,主动开拓外部市场,与河南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等多个油田开展了技术交流,多家单位表达出合作意向。
        (二)产研互馈新机制促技术升级,专利、标准加持培育竞争优势
        该项技术从2012年开始自主研发,通过先导试验、规模化推广应用,我院定期到各采油区、采油厂进行技术回访和沟通,及时了解产品使用情况,明确改进方向;同时采油厂主动反馈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改进动力。通过该“区-厂-院”产研良性互馈机制,建立了“发现-改进-使用-反馈”研发闭环,技术研发人员潜心研究,不断对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外观进行改进和优化,目前已陆续推出了三代非承载式工况监测产品。
        在技术研发、现场推广的同时,将技术标准、专利与研发联动推进,引导技术研发人员制定技术标准,申报专利,保护自主研发成果,培育技术竞争优势。
        四、深化应用成果
        经过数年研发创新、积极推广和技术积淀,在油田内外部都形成了良好的推广局面,形成了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和标准互动支持的良好机制,培养了技术研发人员和一批专业化安装调试队伍,提升了技术竞争优势。
        (一)推广应用开创了新局面
        通过一系列举措,与合作单位拥有了强劲的推广能力。“十二五”末,在油田内部进行了100余套小规模试验后,改进形成二代产品。“十三五”期间,主推二代产品,共安装3408口井,实现了游梁式抽油机井全覆盖安装。

        通过应用该技术,减少功图测试139986井次,节约测试费用共计约4017.60万元;减少工时279972小时,节约费用1399.86万元;缩短发现躺井时间共计约19738.03小时,减少损失385.63万元,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油井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油井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目前产品已经升级至第三代,与前两代产品相比,第三代产品可以与油田信息化建设直接对接,安装也更简便,2019年在油田内部试验应用2口井,效果很好,已签约40套。
        在油田外部,已在河南油田、新疆分公司开展了现场试验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建立了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和标准支持机制
        完成非承载式工况监测CYY-FCZ系列三代产品的升级改造,制定中原油田企业标准2项;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通过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和标准支持机制,打造品牌系列,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研发、推广人才协同培养,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了技术研发领军人才1人,技术研发骨干4人,安装调试推广人员200余人,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进程。
        五、结束语
        伴随着“数字革命”,制造业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是中石化“十三五” 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能油田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我院自主研发的抽油机井非承载远程工况监测技术是响应国家智能化战略的重要技术成果,为油井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该院在深入推广和应用该技术时又积极探索新路子,应用新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科研与现场紧密结合、推广和改进并进的新路子。未来,将继续内研技术,外创市场,以优质的产品技术,优秀的人才队伍,优良的组织管理为生产信息化和智慧油田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敬蜀蓉,李鑫,倪国强,等.抽油机示功图无线测试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4):79-81.
[2] 王在强,王君,隋学旭.油井自动监测与计量技术在西峰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5,12(6):81-82.
[3] 王根潮,王庆如,朱建华.抽油井实时远程遥测技术[J].油气井测试,2004,13(1):56-57,63.
[4] 李永军,王江顺.油井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2,18(8):13-15.
[5] 马广杰,张继震,孙景丽,等.连续实时抽油井工况巡检系统介绍[J].油气井测试,2001,11(4):68-70,73.
[6]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SY-T5044-2003.游梁式抽油机[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7]Wang Zaiqiang, Wang Jun, Sui Xuexu.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Measuring System for Pumping Units in Xifeng Oilfield[J]. Fault-Block Oil and Gas Field, 2005,12(6):81-82.
[8]Wang Genchao, Wang Qingru, Zhu Jianhua. Real Time Remot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or Pump Well[J]. Well Testing, 2004,13(1):56-57,63.
[9]Li Yongjun, Wang JiangShu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for Pumping Wells[J]. Technology Supervision in Petroleum Industry, 2002,18(8):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