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1/3/2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7期   作者:章杰锦
[导读] 评价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

章杰锦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目的:评价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脑梗死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将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尿激酶治疗。比较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并发症预后情况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较对照组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临床治疗中联合尿激酶实施治疗,可有效延缓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进展,降低不良预后及并发症风险,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治疗效果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严重损害患者躯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且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在脑组织血供长时间减少后引发相关并发症,加剧患者不良预后风险,应及时实施治疗。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患者特异性治疗方案,可在相应静脉用药后,有效溶栓,延缓患者病情进展,降低患者不良预后风险 [1-2]。因此,为评价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脑梗死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将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5例。
   对照组,男:女,23:22,年龄区间39~80岁,平均(61.52±4.55)岁,病程4.5~6h,平均(5.25±0.48)h;观察组,男:女,24:21,年龄区间39~80岁,平均(61.08±4.51)岁,病程4.5~6h,平均(5.21±0.46)h。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头颅CT排除出血,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家属及患者均在详解治疗方案差异后,确认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继发性脑出血者;(2)合并尿激酶用药禁忌症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在予以患者吸氧通气支持、生命体征监护基础上,常规予抗血小板药物、脑保护药物等治疗。
   观察组联合尿激酶治疗:即在入院后排除溶栓禁忌,取100IU单位尿激酶经150ml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3],30分钟内滴完。后续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相同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溶栓前及溶栓后24小时)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并发症预后情况差异。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取NIHSS量表评估,评分结果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例关系;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取BI量表评估,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与生活自理能力成正比例关系 [4]。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资料中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连续性变量资料,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为定性资料,分别用(±s)、(n,%)表示,t、卡方检验,若数据组间差异性SPSS25.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HSS、B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较对照组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高发脑血管疾病,发病多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常见病具有密切关系,人体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则可在病程期间受部分发病诱因影响,导致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经血液循环上行进入脑血管后造成脑梗死发病,发病后受局部脑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后,使患者在局部脑神经、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后发生临床症状,需及时开展治疗,在重建阻塞部位脑血管血运后,减轻阻塞部位脑组织、神经组织损伤进展,改善治疗预后 [5]。在现有治疗方案中,脑梗死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溶栓治疗则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在用药分解血栓后,恢复脑血管血运,但不同治疗用药方案所得临床治疗效果则存在效果差异性影响,影响患者治疗预后,需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较对照组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早期治疗是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治疗基础,可在有效溶栓后重建患者脑血管血运,及时恢复组织血液灌注,延缓患者大脑、神经功能损伤进展,故在发病早起积极行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7]。目前。静脉溶栓作为特异性治疗手段,是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溶栓药物是rtPA及尿激酶,二者溶栓时间窗存在差异,前者要求需发病4.5h内,后者时间窗更宽,本研究纳入发病4.5~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证实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延缓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进展,降低不良预后及并发症风险,治疗效果显著。尤其对于发病6小时以内,rtPA时间窗之外的病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子斌,肖明明.尿激酶溶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评估[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2):148-149.
[2]许建华.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42-43.
[3]鹿滨麒.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北方药学,2019,16(1):98-99.
[4]孙宇.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3):206-207.
[5]琚冬梅,饶雷萍,邱茜茜, 等.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蛋白激酶C、核转录因子-κB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20,41(3):247-251.
[6]贾忠秀.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1):113-114.
[7]张蕊.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4):2646-2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