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40例

发表时间:2021/3/2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   作者:陈丽芬
[导读] 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应用小探头EUS+ ESD诊治,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陈丽芬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目的: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应用小探头EUS+ ESD诊治,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小探头EUS检查,并进行ESD治疗。结果:本组40例患者,共发现58个隆起病变,小探头EUS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一致52个,一致率为89.66%,差异明显(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完整切除率为98.28%,无并发症发生,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小探头EUS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结合ESD治疗可获得较高的完整切除率。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超声内镜(EUS)是一种新型检查技术,该技术结合了超声技术与内窥镜两者的优势,可在内镜前端安装微型超声探头,或利用微探头,经内镜活检孔道,利用内镜对消化道腔内形态改变进行直接观察,同时,可利用实时超声扫描,显示管道层次特征及周围情况,达到双重诊断的目的。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基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在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变方面效果显著。本文将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应用小探头EUS+ ESD诊治,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57岁,平均(40.46±5.40)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小探头EUS检查,使用仪器:Olympus Endoecho UM -2000 型超声胃镜主机、UM -3R 微探头。进行小探头EUS检查,通过改变体位,一边注水一边超声扫查。随后比较EUS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检查后常规无痛麻醉,进行ESD治疗。使用仪器:Olympus Endoecho UM -2000 型内镜以及配套材料。利用内镜确定病变位置后,进行标记,随后按照标准操作进行ESD治疗。
1.3评价标准
  分析患者的诊断情况、治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共发现58个隆起病变,经小探头EUS检查,诊断为息肉23个(39.66%),间质瘤11个(18.97%),脂肪瘤6个(10.34%),异位胰腺5个(8.62%),囊肿3个(5.17%),布氏腺增生3个(5.17%),颗粒细胞瘤3个(5.17%),胃黏膜脱垂4个(6.90%)。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一致52个,一致率为89.66%,差异明显(X2=6.33,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完整切除率为98.28%(57/58),无并发症发生,创面愈合良好。
3.讨论
  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变,在胃镜检查下,不同性质和来源的病变表现较为相似,可见其呈球形、半球形,色泽正常,外表光滑,基底较宽,周围可能出现桥形皱襞。同时,常规胃镜不仅不能判断病变的性质、起源,在进行活检时,也很难获取恰当组织。近年来,随着小探头EUS的应用,极大程度的弥补了其诊断不充分的问题,该技术可将超声技术、胃镜结合,能够在直视下以及良好的声场中观察消化道各层次关系及病变情况,从而为判断病变类型、起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分析病变界限、大小、内部回声情况,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因此,近年来,小探头EUS已经成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案。
  ESD是治疗胃肠道早癌、癌前病变的常用手段,研究显示,对于病灶直径>2cm的各种癌前病变、消化道息肉,ESD均能够一次完整切除。对于消化道早期癌变,若确定为黏膜下层早癌,应用ESD可达到良好的根治效果。对于黏膜下肿瘤,若经小探头EUS检查确定其来源不超过固有肌层,也可利用ESD进行完整剥离。在本次研究中,小探头EUS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的一致率为89.66%,经ESD治疗完整切除率为98.28%,也证实了小探头EUS+ ESD诊治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小探头EUS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结合ESD治疗可获得较高的完整切除率。
参考文献:
[1]江建华,胡芳,何志刚, 等.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2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6):10-11.
[2]郑秀金,张炜,陈长旦.超声小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9):177-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