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发表时间:2021/3/26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2月   作者:罗丽琴
[导读] 科技的发展让新时代的孩子一出生就乘上了“智能”的动车,学校应当引导这些孩子在集体中构建生活世界,在做事中学会规则、合作与交往。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  四川青神     罗丽琴   620460

【摘要】 科技的发展让新时代的孩子一出生就乘上了“智能”的动车,学校应当引导这些孩子在集体中构建生活世界,在做事中学会规则、合作与交往。
【关键词】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经常听到老师们在大发感叹:“哎,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确实,相较于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一零后的孩子们少了些许的勤劳、大度与责任感。科技的发展让这些孩子一出生就乘上了“智能”的动车,成为每个家庭的中心“倍受宠爱”,久而久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欠缺、情感冷漠,当这些独立的生命个体进入学校后,就会出现“不融”现象,因此,引导这些孩子“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劳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在集体中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
        1.学习集体促进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知
        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体,而学习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班集体。民主、和谐、上进的班集体会促进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知。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引发了全班的热议,有的说:“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最可贵。”有的说:“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有什么错吗?它们外在光鲜又有用,这不好吗?”有的说:“花生选择把果实埋在地里不炫耀,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挂在枝头就有炫耀之嫌。”有的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含维生素吗?它们没营养吗?我们要外貌与内在兼得,这才完美”……大家各抒己见,既引经据典又结合生活实际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达成了共识,文中的父亲并没有贬低“桃子石榴苹果”,只是用花生埋在地里的特点与之作对比,突出花生的朴实无华和默默奉献,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要华而不实,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注重外表这没有错,但只注重外表就错了,要衣着整洁,举止大方,外在与内在兼得!
        2.伙伴集体丰富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情感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伙伴集体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适时引导。
班上有几位女生是闺蜜团,近段时间明显地感受到她们委屈、愤怒、郁闷……上课也是心不在焉。经过了解,原来她们内部出了矛盾,小女生的矛盾“不理还好,一理更乱”,一个一个的还犟得如牛犊子。教师棋高一着,把她们都找来举行了一次“我还记得你的好”主题沙龙,聊着聊着,心结打开了,眼眶湿润了。这个世界本没有温度,因为善良而变得温暖,因为冷漠而变得冰凉,因为残暴而变得可怕,也因为携手共进而变得美好……
        3.活动集体影响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行为
学生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信息化时代,学生最缺的就是劳动类的活动,在学校可以开展“校园劳动”,在家里可以进行“家务劳动”。
        班级设立劳动岗位,比如:清扫储物间、开关电器、午餐管理员等等。建议家长为孩子设立家庭劳动岗位,比如:整理房间、收拾餐桌、洗衣拖地等等。



       我校为学生建造了校外实践基地,在四天三夜的集体活动中,教给学生劳动的知识,培养学生劳动的能力。比如,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参加基地实践,指导老师就教学生整理内务,学生回家后就自己整理被子、收拾房间,与以前相较的变化之大让家长瞠目结舌。
        二、在做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做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暗藏玄机。那如何做事呢?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有所悟,有所得。
        1.学会规则
        学校基地实践开设了劳动课——“帮厨”,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用电饭煲煮饭。指导教师在教学生洗锅、淘米、掺水、通电时,队员小张心不在焉。到了晚餐时间,其它组的组长端上来了香喷喷的米饭,可小张这个组面面相觑,因为掺好了水后,小张擅自做主又舀了一瓢进去,他们这个组的米饭黏糊糊的,组员们没有抱怨,但小张羞愧不已,指导老师说:“多少米掺多少水,这是有规定的,你不遵守这个规则,那么煮的饭不硬就软,生活也是这样。”小张连连点头。
做事的时候,或许只是追求把事情做好,殊不知,在做事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规则,明白权利与义务,这是难能可贵的。
        2.学会合作
        团队劳动,合作很重要,学生常常不明白这个道理。基地实践时,指导教师布置了劳动任务,三小组负责清扫整个操场。组长是位爱劳动的孩子,拿起扫帚就开工了,组员们也纷纷拿着扫帚干了起来,过了半小时后,其它组已经完成了劳动任务开始自由活动了,但三小组的操场居然还像没清扫过的一样,他们明明一刻也没闲着。原来组长只知道自己埋头苦干,没有给队员们分好工,队员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明在清扫,实则打闹玩耍,怎么会有效率呢?
指导教师教组长分好工,组员们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十分钟以后,整个操场干干净净。三小组组长在写基地感悟时写到:“一人劳动力量小,分工合作很重要。”
        3.学会交往
        人是个体,但个体生活是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在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中,学会交往,会表达,会倾听,不以自我为中心。
        基地实践野炊时,最困难的事情是“生火”,小杨接下了“生火”的大任。队员们的饺子都包好了,小杨的火还没生燃,柴火有点湿,一点就冒烟,呛得他大咳不已,队员们有些抱怨,特别是看着旁边的小组熊熊燃烧的大火,更是颇有微词,小杨越发气恼了,干脆把柴火一扔,撂挑子了。组长向指导老师求救,老师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地都气鼓鼓的,智慧地没有言明谁对谁错,只是哈哈一笑,说:“这个火不好生,我都生不燃,既然都气饱了,我们就把包好的饺子分给其它组,我们回营地。”说完,佯装收拾物品,队员们当然不乐意。老师见状,说:“那我们想办法解决生火的问题,有好办法吗?”有的说:“我去看其它组的哪个会生火,我去请他来帮忙。”有的说:“我去借点固体酒精回来。”有的说:“我去拾点小柴火。”……
        很快,火生起来了,小杨依然守着“灶门”,像个小花猫,不同的是旁边多了扇风的,递柴的。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节奏变快,生活也更加便捷。“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日常的“吃穿住行”,慢慢地就滋生出了很多的“懒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大脑在进化,人的手脚却在退化。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确如此,所以劳动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的一道风景线,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在做事中学会做人,这也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的使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