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池巧蓉

发表时间:2021/3/26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12月   作者:池巧蓉
[导读]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语文教学,是体现新时期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下洋镇中心小学    池巧蓉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语文教学,是体现新时期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教师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地位,从根本上分析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知识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教师从综合性角度着手,带领学生进步。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角度着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学习力量的情况下,更好的展现出语文教学课堂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能够从多个方面分析,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分享,让学生在优质的语文学习空间中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一、开发思维激发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需要对其思维进行开发。核心素养导向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比较契合,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比如,在开展《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再思考,为什么小壁虎会向小燕子、水牛等借尾巴,为什么小壁虎的尾巴会自己长出来。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开发,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回答问题,教师就能够明确分析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差异。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所有动物的尾巴都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然后对核心思想进行延伸、升华。这种方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培养,是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围绕语言展开教学
        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字词的学习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根据《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的教学,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拼音、笔画和借助工具查阅字词为主的教学,这些属于语言的建构。此外,语言的运用则是围绕着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句子的基本句式。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知识的表层感知。在语文精读课文中,一般需要两个课时,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若干个语文核心素养。
        如二年级《葡萄沟》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文中12 个生字,并学会用生字组词。2)理解茂密、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义,把握词语的恰当用法;学习文中描写葡萄干的句子结构和描写葡萄架的句子,感受比喻的用法。3)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其中前两个目标是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学段中要求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继续进行掌握字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具备整体性的方法,把握理解词语的本意后还要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把握文章所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这些整体的系统的方法的学习,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指导的作用。



      三、围绕文化展开教学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而其中人文性就包括文化。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着重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时代意义。
        如《猴王出世》,大部分教学设计都在强调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石猴形象、领略名著魅力,最终教学落脚点大多都落在把握石猴的形象,而其中对石猴的性格分析则一笔带过。这恰恰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启示和影响。就《猴王出世》而言,教师在分析石猴性格时分析到石猴性格当中的勇敢,但文中提出当石猴进入水帘洞时,其他的猴子受到石猴的影响也跳入水帘洞中。这就说明石猴不仅是勇敢的问题,而是在未知的事物面前能够做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在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以节假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在端午节,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清晰的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观看赛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
        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有较大的联系,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简化教学形式。比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进行讲解。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真的寻找“雷锋叔叔”这个人,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乐于助人的事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语文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教学形式体现核心素养优势,也能够通过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树立正确教学观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制定从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方针,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老师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来制定教学计划。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去理解学习内容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进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微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的模式,利用学生们比较熟悉感兴趣的互联网新媒体作为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在此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丹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20(18):18.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