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柯新改
摘要: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多角度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并从提高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要注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更好地为课堂教学进行服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以此更好的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潜力的进一步开发,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并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应用,以此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价值,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育教学效率,对教学容量进行进一步的扩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自身作用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其中,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将知识进行展示,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若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口头讲述和板书就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吸收知识。教师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景,利于教学知识的迁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影像优势,综合处理控制语言、文字、图像等,创造出可视可听的画面。语文课堂就会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多媒体技术也会让课文中的人物用色、声、形等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在《落花生》的授课中,教师备课时可以用计算机收集关于花生生长的各阶段图片和视频,还有播音员的朗诵课文的声音。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和理解方面的困难,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发现新事物,这样用直观的工具来展开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用视频或是幻灯片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探究
二期课改中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已经列入小学学习阶段,每间学校都配备了一间电脑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到电脑室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效果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和思维的发展是事倍功半的。而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学校的局域网阅读提供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可以根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上别的网络寻找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学生的心逐渐走进文本,走进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汇报的丰富程度是始料未及,对海底世界美德感受和海底物产丰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巧妙借助网络,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将相和》、《詹天佑》、《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题材的课文时,,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距今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了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等因素,所造成的理解上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境。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把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储备自身知识底蕴,不断的探索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夏菊青.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意义[J].学周刊,2019(28):153.
[2] 吴世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