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中医治胃病中的优势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   作者:李敏 廖文璐
[导读]
李敏  廖文璐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胃病是中医范畴内主要因脾胃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其中的慢性胃炎疾病属于临床胃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针灸属于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在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有效发挥出其治疗优势。本次文章内容通过对慢性胃炎疾病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穴位埋线及梅花针叩刺三种针灸治疗方式,分析其对治疗慢性胃炎疾病的优势。
关键词:针灸;中医;胃病;优势
   在临床中慢性胃炎疾病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主要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最初的病机主要是肝胃不和,气机失调,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湿热内生,此时胃粘膜萎缩仍属轻度,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1]。慢性胃炎消化系统疾病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气滞、胃失所养或痞闷不适的情况,临床症状主要以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状[2]。随着患者病情病变发展中,患者脾胃功能极易被损失,导致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此时胃粘膜萎缩程度加重,腺体明显减少,影响胃泌酸功能。如果瘀毒长期瘀滞,就会长期留存,易形成其他疾病。而胃粘膜会出现肠化生或发育不良情况,最终演变成胃癌。因此本文通过对介绍慢性胃炎疾病知识及治疗特点,通过中医针灸方式,向患者分析其针灸治疗在治疗慢性胃炎疾病中的优势,具体内容如下。
一、中医学中的慢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吐酸”、“呕吐”、“嘈杂”等疾病范畴,主要由外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情况,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属于上腹和胃部近指骨处引起的疼痛或不适的疾病。清代叶天士强调肝与脾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认为“肝为病源,胃为病传之所”,胃是阳土的一种,喜润恶燥,是五脏六腑之大源,是多气血之腹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3]。所以,感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度疲劳、七情内伤,均可伤胃腑,导致胃气不和、气机郁滞、络脉不通、胃脘痛情况发生。
   (2)《素问?脉要糟徽论》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脾胃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调理胃气的作用。《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脾缓,急食缓,苦泻之,甘补之。”有必要以补泻理论进行脾胃病治疗。胃是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乃多气多血之腑,以和降为顺。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经《医学正传?心腹痛》记载“理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故胃脘痛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调理中焦、和胃止痛、降逆止呕为原则[4]。
二、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治疗方式
   (1)温针灸治疗:温针灸主要采用长度约2 cm的艾条施灸治疗双侧足三里,有效夹住温针灸外针外露部分,持针时间约30 min,连续治疗3周;取太白、公孙、梁门、中脘、胃俞,应用补泻补法,将姜片套在针底,将艾炷插入针柄进行艾灸;
   (2)穴位埋线:主要是通过长期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该治疗方法作用具有持久、价格合理、操作简单等优点,在穴位埋线中,主要在患者中中胱、 上胱、梁门以及脾俞等穴位进行埋线,患者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在中疑、梁门以及足三里进行穴位埋线,则需配合中药汤剂进行综合治疗;穴位埋线操作在脾俞穴位埋线同样有效,待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用专业的1cm长的3号医用羊肠线送入适当深度穴位。

消毒针孔后用创可贴覆盖,1天后揭去,避免4天内针孔进水[5]。
   (3)梅花针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背部常有压痛点或阳性反应,重点冲压中脘、内关、足三里部位,效果显著。梅花针叩刺可通过皮肤、太阳经络、络脉、经络,共同调理后保证其脏腑虚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背督脉和膀胱经1、2侧线,从上到下,由轻到重。通过按压胸椎5~8胸椎两侧,患者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麻木反应,可极易患者重点叩刺。用腕力由轻到重拍打后,隔天一次,每次5-10分钟,以使患者有轻度疼痛,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丘疹但不出血情况为主。十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三天[6]。
三、针灸优势
   (1)温针灸治疗优势:温针灸疗法主要利用艾叶功效、药性作用,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够回垂绝之阳,通走三阴、十二经、逐寒湿、理气血。艾灸可通过灸火达到透经络效果,具有行气散寒的作用,将艾条药性通过表穴位渗透到患者体内,可发挥其温经通络和温阳散寒的功效。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通过艾灸温热性刺激经络腧穴,达到温阳散寒补益脾胃、温通经络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足三里位置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汇合点,经经络之气可与脏腑之气相结合,经针刺后,具有激发经络及调动胃腑之气输注效果;
   (2)穴位埋线治疗优势: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治疗中较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属于结合多种治疗技术、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疗法,将医用羊肠线植入到患者肠道内相应穴位,经肠道对穴位产生长期刺激作用,进一步提高体内穴位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具有良性、双向调节的作用。中医认为其针灸治疗方式主要在穴位处产生的化学变化和生物刺激,从经络处传入到患者病变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扩张血管及加速血液流动的作用,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3)梅花针法治疗优势:用梅花针敲击在患者足三里、内关、中脘三个主要穴位,具有修复患者受损胃粘膜、健脾胃的优点。督脉在脊柱中行,又是阳脉之纲,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经梅花针叩刺后,可平衡患者体内阴阳,具有调和气血、脏腑虚实及通经活络的作用。足三里属于足阳明经的关节点,中脘点属于胃的募穴位,可发挥其健中、活血、益气效果,而内关属于调理胸腑之气的穴位,降三种穴位联合针刺后,可达到和胃止痛的效果。
四、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有所提高,针灸治疗主要调节患者生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患者身体的调节能力,稳定身体各项功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疾病及时恢复,经非特异性刺激和双向调节的治疗方式,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疾病,具有一定优势。针灸治疗有效增强身体免疫力,双向调节免疫球蛋白,有效提高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穴、中脘穴可起到温和健脾、和胃止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不良反应的管理水平, 采用任何治疗方法时,应全面审查安全指标的监测标准,保持治疗方法的持久稳定性,充分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景振荣.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优势[J].健康必读,2020,(14):162.
[2]曾扬.西医基础上加用中医黄芪建中汤、针灸治疗胃溃疡的具体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11):173-174.
[3]赵天易,李柠岑,赵悦, 等.针灸治疗常见胃肠道疾病的腧穴配伍规律研究概述[J].河北中医,2020,42(2):302-306.
[4]曹立幸,伍嘉仪,蒋志, 等.中医外治法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6):1147-1152.
[5]宋青,刘震,黄达.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3):479-4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