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景观设计——以合肥市新港路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期   作者:郑红杏
[导读]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雨水问题频发,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分析了
        郑红杏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2001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雨水问题频发,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分析了海绵城市概念及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探索了道路绿地特点及景观配置原则,并以合肥市新港路为例分析了具体的低影响开发策略与植物配置。
        关键字:海绵城市、道路景观、新港路、植物配置
        1海绵城市概念及其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
        1.1海绵城市概念解读
海绵城市(spongecity)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建设工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尤其是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弹性”功能,下雨时渗、透、净、滞、排,需要时蓄存的水再重新释放以利用,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
        1.2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道路绿地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绿地系统可以控制径流量、降低径流污染及峰值、滞留渗透雨水。绿地系统是海绵建设系统的重要载体,影响海绵省市建设体系的规划。绿地对雨水蓄留、渗透、净化功能与海绵城市理念中的的有蓄、滞、渗、透、排的功能不谋而合。园林的生态集约化要求城市绿地充分利用天然雨水,降低雨水管网压力,减少地下水用量。
道路城市绿地为城市绿地的重要内容,不仅承担城市的美化功能,还具有消纳城市雨水功能。海绵城市建设与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含了城市规划、给排水、道路工程、风景园林等多专业共同融合完成。道路城市绿地对雨水的滞留可以降低道路绿地植物灌溉用水量,减少地下用水压力,也可以缓解雨水管道压力,降低城市内涝概率。
        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道路绿地特点与景观配置原则
        2.1道路绿地特点
在城市道路设施总面积中,道路绿化占有很大的比重。绿化带可以蓄水、滞纳雨水、净水,对于调节生态微环境极其重要。但是由于传统的道路绿带高于路面,只能吸纳一部分降落在绿带内的雨水,且人行道一般也高于路面,大面积的道路路面所汇集的雨水只能通过地下管网排出,无法与周边环境进行交流。
结合道路绿地特点,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绿地将具有截流、促渗、调蓄的特点。增加汇水面积,缓解径流速度,延长外界降雨的径流时间。道路内部的植物缓冲带或植草沟可以保障雨水清洁快速的下渗后排入雨水管道,待需水时为植物提供水源。
        2.2景观配置原则
生态功能优先——景观设施及植物配置在保障道路绿化降尘、减噪、庇荫,改善道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绿地内沟塘、凹地等自然收水设施,才能设置人工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先利用雨水的自然渗透、积存、净化及循环。
遵循美学配置——景观配置除了需重视雨洪管理能力与生态功能,美观性同样重要。结合道路周边环境及城市特色,选择植物合理搭配,与道路协调统一又各具特色,道路植物景观乔灌草合理搭配。如在植物景观配置中,可选用主流植物为主景,彰显当地特色又与周边协调,适当点缀外来植物或名贵植物作为辅助配景。适量即可,否则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因地制宜搭配——景观配置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水文特点、降雨规律合理选择植物。雨水较多区域,在植物配置上可增加喜水、耐水植物,减少耐旱植物;在雨水较少区域,多种植耐旱性植物。同时也要适度建设,保障道路绿地不过度负担而影响到道路绿化基底功能。
        3合肥市新港路海绵城市建设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新港路位于合肥市空港经济示范区起步区北部,全长约7.9公里,项目为新建道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60米,为东西走向,西起兴业大道,东至分水岭路东(区界),全长5700米,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绿地主要为红线内绿地,中央绿化带6米,两侧机非隔离带宽4.5米,人行道上设有1.5米树池,总绿化面积约8.1万平米。
        3.2总体思路
新港路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经地面涵养、入渗、蒸发,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雨水汇集至机非分隔带下凹绿地,经下凹式绿地植物吸收、绿地存蓄、下渗、蒸发等削减地面径流及源头污染。急暴雨时人行道雨水同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雨水一同坡向机非分隔带,经下凹式绿地内溢流式雨水口溢流至雨水管道。

新港路低影响开发断面设计图
        3.3LID设计
人行道地面材料采用透水材料,主要结构为无色透明密封、5cm厚C30彩色透水混凝土、15cm厚C30无砂大孔混凝土、20cm厚级配碎石,结构层总厚为40cm,下方设置盲沟,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透下去。
中央绿化带主要利用乔木树冠对雨水进行截留、蒸腾作用,中央绿化带高出道路20cm,无LID设施,通过植物吸收与蒸发用来消纳降落在绿带中的雨水。
主辅分隔带设计为下凹式绿地,两侧侧石开孔处理,收集辅道与机动车道路面雨水至绿化带内,绿带中设置生态滞留草沟、传输式植草沟、配置低影响开发植物,对雨水进行吸收、净化、滞留和排放。绿带预留10cm安全超高,10~20cm蓄水层,35cm种植土层(种植土层内种植土、泥炭土、中粗砂比例为5:2:3)、透水土工布(300g/㎡)、填料层(25cm)、砾石层(25cm)。在砾石层中设置透水盲管,接入溢流井。
绿化带内雨水口内设置拦污槽,拦污槽及溢流口旁铺设鹅卵石,可有序滤除枯草、落叶等雨水内杂质,起到过滤效能的作用,减少雨水径流对植物的冲刷。
        3.4植物配置
人行道上设有树池,结合现状选择法梧作为行道树。中央绿化带采用规整式种植与自然式种植结合的形式变换种植。规整式种植植物花灌木采用日本晚樱、红花紫薇、单杆红花木槿、红梅、桂花、单杆红叶石楠;自然式种植乔木采用无患子、香樟、乌桕、红运玉兰、朴树,花灌木采用桂花、日本晚樱、西府海棠、红叶李、红梅,地被为毛鹃、金丝桃、狭叶十大功劳、玉簪、大吴风草、草皮,结合微地形与景石营造自然式植物组团。机非隔离带采用下凹式绿带设计,采用耐水湿的重阳木、黄山栾树、单杆女贞为基调树种,下层自然式栽植鸢尾、美人蕉、大花萱草、大吴风草、玉簪、草皮。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也日渐增多。道路景观建设不仅美观且可以结合低影响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出植物的生态特性与环保功能。本文旨在海绵城市目标下,分析适合当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希望为具有相似目标与背景的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探讨[J].给水排水,2016,42(11):27-31.
[2]杜中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3):69-71.
[3]弓亚栋.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西安市某小区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5: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