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珍 胡思明 何红霞 李刚 胡芳 王承斌 伍文婷
中原油田内蒙采油厂科研技术中心 河南濮阳, 457001
【摘要】:针对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锡林好来油田和桑和油田低幅度断块油藏水驱效果差、高含水、低采出的问题,在充分开展地质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结合油藏不同地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注水方式,最大限度提高注水针对性,改善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关键词】:低幅度断块油藏,水驱效果,注水方式
1 基本概况
白音查干油田区域构造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西川井坳陷北部白音查干凹陷西部,投入开发单元3个:达尔其、锡林好来油田、桑和。动用含油面积19.74 km2,动用储量1492.42×104t,可采储量220.75×104t,标定采收率14.9%。
2 油藏地质特征
一是油藏规模小,品味低。平均单块含油面积0.29km2,平均单块油藏石油地质储量42.8×104t。平均储量丰度78.3×104t/km2。
二是油藏幅度低,产量递减快。白音查干油田油藏含油高度都在60m以内,最小的是查30块14m,最大的是查9块58m,平均20-30m,自然递减开发初期大于30%。
三是砂砾岩储层、相变快,非均质强。白音查干凹陷湖盆窄长,沉积物源来自南北两岸,属近物源快速沉积,导致岩相变化快,储层以砂跞岩,粉砂岩为主。
3 低幅度油藏水驱渗流规律研究
3.1 粘土矿物分析
白音查干油田达尔其,其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矿物。其中,伊利石相对含量为36%-81%,平均为60.6%;绿泥石相对含量为5%-30%,平均为13.9%;高岭石相对含量为3%-19%,平均为9.1%;伊/蒙混层矿物相对含量为4%-29%,平均为17.4%。伊利石相对含量较高,是速敏性矿物,易造成颗粒运移堵塞地层;伊/蒙混层矿物相对含量次之,是遇水易膨胀的矿物,易发生粘土膨胀和分散造成地层伤害。另外,绿泥石是酸敏性矿物,酸化时易造成氢氧化铁胶体沉淀。高岭石是速敏性矿物,易造成颗粒运移堵塞地层。
3.2 储层敏感性评价
统计白音查干油田5口井30个样品的腾格尔组储层敏感性实验数据,腾格尔组储层水敏指数0.51-0.67,水敏性中等偏强;酸敏指数为0.41-0.85,酸敏性中等偏强;盐敏、速敏均中等偏弱。水敏的主要原因是储层中伊蒙混层含量较高,而伊蒙混层具有较高亲水性,与外来流体作用发生膨胀、迁移、堵塞喉道。酸敏的主要原因是储层中绿泥石含量高,绿泥石与盐酸反应,生成Fe(OH)3凝胶物堵塞孔喉。
3.3 储层的相渗特征
据统计白音查干油田3口井的7个岩样,储层岩石以亲油为主,而从油相相渗曲线来看,亲油岩石水相渗透率高,含水率上升快;而含水上升率曲线显示,亲油岩样无水采油期短,高含水期是主要采油期。
4 低幅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4.1 水体倍数
边水较发育油藏,优选不注水或边外注水;边水中等发育油藏,优选边内注水或边外注水;边水弱发育油藏,优选边内注水。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将各断块油藏划分为三类:边水较活跃的弹性驱动油藏、边水一般活跃的人工驱动油藏、边水不活跃的人工驱动油藏。查27、锡20块等大水体油藏,边底水的驱动能量基本能够满足开发的需要;达尔其、锡林好来、桑和的边底水体积较小的,天然能量不足,需要人工补充地层能量开发。
4.2注采井距
目前白音查干油田平均注采井距264米,数值模拟结果合理的注采井距是150m-200m。
4.3注采比
在白音查干油田总体上实行温和注水,针对不同井组的特点进行调整,注采比控制在1:1左右。
5 低幅度油藏注水开发技术实践
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开展不同注水开发技术攻关,形成了三项注水开发技术。
5.1中高渗断块油藏单油层段注水技术
针对储层物性好,含油面积较大,连通性好,油层段集中,边水能量不足(水体倍数<10)的中高渗断块油藏采取低强度(1.7m3/m/d)单油层段(渗透率级差<5)注水技术。
针对查9断块区和达14断块区采用单油层段注水技术,重点围绕主力油层剩余油挖潜进行调整完善,对重点井组水井实施注单层段。共实施调整井组15个,对应油井22口,注采井距275m,见效19口,占比86%,累计增油3446t,见效增油比例较高。
5.2中渗条带油藏边外注水开发技术
在白音查干油田符合边外注水开发技术的主要分布在达尔其油田的达10块、达35块、达33块以及锡林好来的锡3块、锡13块和锡6块等17个开发单位,油藏平面上呈纺锤状或柳叶状,含油宽度150-250m,含油高度30-50m,渗透率为50-200mD,水体倍数10-50,由于水体倍数较小,靠天然能量不能满足开发需要,针对这类油藏,利用边部低产低能井转注,进行注采完善,形成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的注水方式。
共实施井组38个,对应油井47口,见效20口,占比43%。其中见效增油5口,平均单井累增油213t;其余15口没有明显增油效果。边外注水的整体效果较差,井组见效主要表现为稳液稳油。
5.3低渗油藏边内注水技术
在渗透率小于50mD,含油宽度100-150m,含油高度小于30m的低渗油藏,在边外注水不易受效,因此采用边内直接注水的方式以提高注水效果。针对这类油藏采取水井早期注水配套,油井适时压裂引效的边内注水技术。共实施井组19个,对应油井23口,见效增油11口,占比48%,平均单井累增油359t。主要见效区块为锡林好来油田的锡6块和达尔其油田的达16块,注水培养配套压裂引效,增油效果好,是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
总体来说,白音查干油田注水开发取得一定效果,累增油达到9522t,但受油藏特征影响,见效呈现增液量小,增油量小的特征,属低幅增产。
6 几点认识
1、从注水方式来看,边内注水效果较好,尤其是单油层段注水效果好于其它注水方式;边外注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油藏稳产。
2、油藏特征决定见效呈个体差异性。桑合油田、达尔其东都一段见效增油比例最高;达尔其腾上段有一定含油面积,边外注水呈现稳液稳油特征;达尔其西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导致注采对应差,不见效比例最高;锡林好来低渗,储层变化快,压裂引效效果较好。
3、从不见效井组来看,构造变化、储层物性导致连通率低,是不见效的主要原因,其次油藏注采井距平均264m,整体偏大。
参考文献
[1]光兴毅,朱伟厚,孙玉生,卞连军.白音查干油田小断块油藏开发影响因素分析[J]. 断块油气田,2011,11
[2]杨福成.侯平舒,等,白音查干凹陷低幅度油藏开发配套技术政策[J]试验研究,2013,8
[3]孙黎娟.马艳艳,等,低幅度油藏水驱见效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5
作者简介:刘秀珍,女,1971年11月24日出生,湖南邵东人,2004年毕业西安石油大学,现在中原油田内蒙采油厂科研技术中心工作,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油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