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 2020 年汛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期   作者:张明慧 洪程 陈超
[导读] 2020年汛期我省天气气候异常,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
        张明慧 洪程 陈超
        1.安徽省全椒县气象局 239500;2.滁州市气象局  233200
        摘要:2020年汛期我省天气气候异常,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巢湖流域为全国强降水中心。超强、超长的雨带“三番五次”地在江淮之间来回摆动。特别是7月16日至20日,全椒县连续出现大暴雨天气,“梅雨期之长、暴雨日数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梅雨强度之强,均为历史第一位。”造成长江水位高,对滁河水位顶托严重,洪水下泄受阻,使大量洪水长期滞蓄在滁河全椒段,抬高了滁河洪水位,加大了全椒县的防汛压力。2020年汛期,全椒县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笔者根据亲自参加的抗洪抢险所见所闻,认为有必要对洪涝灾害发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有关领导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作决策参考。
        关键词:全椒县;汛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全椒县地处安徽省江淮丘陵区东部,江淮分水岭南侧,滁河左岸,位于北纬31°51'~32°15',东径117°49'~118°25'之间;东部毗邻江苏省浦口区,南与马鞍山市和县、含山县隔河相望,西临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北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全椒县境内东西长约58.2km,南北宽约44.2km,土地总面积1568
k㎡。
        2、地形地貌:全椒县地形特点是北高南低,海拔高程由北部山区最高峰车毂尖395.4m逐渐向南倾斜,至南部陈浅圩区高程仅6.9m,两者相差388.5m。地貌类型以岗地为主,兼有河谷平原和丘陵。全县地形地貌具有阶梯形的特征,南部以滁河为界,向北逐步抬高。滁河、襄河、马厂河两侧为较广阔的平原圩区,高程6.9~12m,面积186km,占11.9%;中部为岗坳相间的丘陵区,高程12~50m,面积868km,占55.3%;西北部为低山区,高程50~395.4m,面积514km,占32.8%。
        3、水文气象:全椒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受南北冷热气流的共同影响,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易旱易涝;四季特点是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全椒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63.3mm,年降雨量最大为1774.9mm(1991年),年降雨量最小为589.6mm(1994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8mm,年蒸发量最大1330.1mm(2013年),年蒸发量最小964mm(1993年)。
        4、河流水系:全椒县境内河流均为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河流总体为“一横多纵”的格局,以滁河为横,其支流及撇洪沟为纵。流域面积大于200k㎡的中型河流有4条,分别为滁河、襄河、小马厂河、马厂河;流域面积大于50k㎡的河流有11条,分别为管坝河、新河、赵店河、新龙河、汪郢河、东王河、土桥河、陈泗涧、跃进河、如意河、土桥东河。
        全椒县共有中小沟河489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10k㎡之间的417条,总长715.8km,控制流域面积834.5k㎡;流域面积在10~50k㎡之间的有72条,总长638km,控制流域面积1181.3k㎡。
        二、汛期四情
         1、雨情:2020年6月10日~8月1日,全椒县梅雨期为52
天,平均梅雨量达789.3mm。较常年梅雨期相比,梅雨期偏多29天,梅雨量偏多2倍,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其中:卜集968.5mm、西王马塘903.4mm、二郎工业园885.6mm、马厂水库863.3mm、古河晋集852.9mm、武岗村mm811.3mm、周岗804.6mm、古河802.2mm、陈浅669.3、全椒站618.9mm。
        自2020年7月1日~31日,全县面上累计平均降雨量424.8mm,累计西王马塘村503.7mm,最大日降雨量西王马塘村180.9mm,发生在7月18日。滁河沿线降雨:古河445.5mm、芦子坝453.0mm、新河471.0mm、赤镇430.0mm、沟口闸423.0mm、襄河口闸387.0mm、全椒站304.8mm。大、中型水库降雨:黄栗树441.0mm、马厂419.0mm、三湾441.0mm、赵店378.0mm、土桥307.0mm。
        2、水情:高强度、长历时降雨,造成全县水库、河道水位暴涨。河道水位从正常水位一路飚升,刷新历史最高值。滁河襄河口闸上,7月15日7时超警戒水位,7月18日10时超保证水位,襄河口闸上水位达14.39m时。7月19日2时49分、3时27分荒草三圩、二圩先后爆破启用蓄滞洪区,滁河水位短时回落。7月19日3时至19日11时,襄河口闸上水位从14.39m降至13.81m后再次上涨,到7月20日13时达到洪峰水位14.76m,刷新滁河历史最高水位14.39m(2015年),位居第一。
         3、险情:高水位长历时运行,造成全县河道堤防多处出险、水库电站渠道多处被洪水冲毁、电站机房被淹,水毁灾害损失严重。据统计,全县共发生水毁工程216处,其中:10个镇发生水毁工程178处,主要是堤防漫堤、渗漏、塌方、决口等险情;国有水库发生水毁工程22处,主要是渠道冲毁、渠系配套建筑物损坏等;国有电站共发生水毁工程16处,主要是站房上水被淹、机电设备损坏及渠道水毁等。水利设施水毁损失达8600万元。
        4、灾情:截止7月27日11时,我县受灾农作物总面积21143.07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3922.37公顷(其中绝收面积8101.63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807.78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471.99万元,工矿企业损失2633.94万元,基础设施损失9347.3万元,公益设施损失482.5万元,家庭财产损失2126.98万元。受灾人口85622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4198人(分散安置人口13153人,集中安置人口1045人),全部乡镇均不同程度出现灾情,特别严重襄河、古河、武岗、二郎镇等乡镇。全县共倒塌房屋户数33户,倒塌房屋间数70间,损坏房屋户数100户,损坏房屋间数833间。
        三、工程建设
        1、水利工程:建国以来,经过多年来系统高位建设, 目前全椒县己建成蓄、拦、排、灌为主要类型的水利工程近2600处,累计总蓄水量达3.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主要有107座水库、2.4万面当家塘坝、大中型拦河闸11座;拦洪工程主要有68km滁河堤防、46km襄河堤防、18条128km内河堤防;排灌工程主要有189座装机2.8万千瓦排灌站,排灌流量达270立米/秒。
        2、河道治理:一是滁河建设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滁河左岸全椒段堤长78.4km,目前己完成整治69.9km。滁河治理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期工程是建设滁河中下游灌溉工程,主要包括驷马山引江水道、乌江闸枢纽、襄河口闸枢纽及晋集闸等5项骨干工程,灌溉面积173.7万亩。二期工程是兴建滁河上游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滁河一级站枢纽,滁河二、三、四级站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建设了晋集、汪畈、卜集、新河、上九连、下九连、军民7座沿河电站,共26个站头、装机99台套,总容量16220千瓦。二是2013年以来, 水利部门投资3.8亿元,实施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陆续对滁河上的35座穿堤建筑物进行拆除重建,完成了46km堤防除险加固。三是内河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年~10年一遇。全县中小河流共有18条, 堤防总长128km,分布除西王镇以外的九个乡镇,累计投资约1.5亿元。
        3、水库除险:全县在册107座大、中、小型水库基本完成第一轮除险加固。其中:大(二)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1座、小(二)型水库81座。总蓄水量2.4亿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达4.79亿元;其中,黄栗树水库本次除险加固投资1.45亿元。

今年汛期,107座大、中、小型水库全部超蓄,但枢纽工程均无问题。
        4、塘坝清淤:全县2.4万面当家塘坝,每年完成约1000面塘坝清淤,累计投入5000万元;目前,塘坝淤积情况较为严重,蓄水功能严重下降。
        5、城防建设:根据全椒县城布局、地形特点、水系情况,以及城市防洪规划,全椒县城防洪体系分为3个片区:城南片区(包括主城区和城东区)、城北片区及承接产业转移片区,每年的城市防汛重点主要是城南片区,即主城区和城东区。
        2013年开始,全椒县着手修编城市防洪规划,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一方面畅通城市雨污水管网,疏通雨水下泄河道;一方面提升县城襄河等内河堤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同时加强城市排涝能力建设,近年来相继建成排涝泵站6座,合计5350千瓦,排涝能力达80立方米/秒。
        四、汛后反思
         1、从今年的洪涝灾害成因分析:一是从降雨量实况分布图来看,全椒滁河沿线上游肥东、巢湖、含山、和县总降雨量均大于全椒县总降雨量(平均789.3mm),最大降雨落区主要位于我县滁河沿线西部和南部,总降雨量为800~1100mm,降雨量超历史同期。二是由于今年长江水位高,对滁河水位顶托严重,上游降雨量大,洪水快速下泄且流量大,造成上泄下堵,使大量洪水长期滞蓄在滁河全椒段,抬高了滁河洪水位,加大了全椒县的防汛压力。三是对由干旱急转为防汛的特殊形势,特别是超标准洪水,加上人员和组织的调整,部分圩区镇、村干部对当地情况不够熟悉,干部群众的防汛抢险经验不足。
         2、从全椒县荒草二圩、三圩行蓄洪区五次泄洪雨量对比分析:1991年6月降雨391.3mm,7月降雨526.9mm;2003年6月降雨296.5mm,7月降雨511.4mm;2008年7月降雨96.4mm,8月降雨534.7mm;2015年5月降雨95.2mm,6月降雨561.1mm;2020年6月降雨351.5mm,7月降雨304.8mm。一是据历史各月强降雨分析,单月或连读两个月降雨量超500mm时,滁河防汛存在风险。二是从荒草二圩、三圩行蓄洪区五次泄洪时降雨量来看,不管是单月或连读两个月,2020年降雨量都少于前四次泄洪时的降雨量。三是泄洪时的洪水位一次高于一次:2020年7月19日2时49分、3时27分荒草二、三圩先后启用蓄滞洪,滁河水位短时回落,7月19日3时-11时,襄河口闸上水位从14.39m降至13.81m后再次上涨,到7月20日13时达洪峰水位14.76m,刷新滁河历史最高水位14.39m(2015年),位居第一。这说明充分了洪水下泄不畅,导致了洪峰水位再次抬高。
         3、滁河:发源地为肥东县梁园,从全椒县章辉南张村附近入境,沿本县西南、南、东南连界蜿蜒至陈浅小周庄村出境,再经江苏省六合区大河口注入长江。滁河总流域面积7390k㎡,其中全椒县境内3530k㎡,约占1/2;河道全长268km,其中全椒县境内88.8km,约占1/3。滁河全椒段设计下泄流量800立方米/秒。
        滁河左岸堤防全椒段88.8km,经历年整治,己达标68km。古河大桥下部分堤段因拆迁不到位,堤防不达标,出现了漫堤溃破,造成古河镇沿河街道受淹。古河大桥以上尚有无堤防河段。
         4、内河:内河及撇洪沟渠防洪标准一般在5~10年一遇,堤顶高程不够、断面不足,在遇超标准降雨和高水位时,普遍出现漫堤现象, 部分堤段出现渗漏、塌方、甚至溃破(如大孙导流沟、跃进河右堤张畈段、上陶水库撇洪渠官桥下游右堤)。
         5、沿河泵站:全椒县滁、襄河沿线,共有大小圩口23个,其中:万亩以上圩口5个,0.5~1万亩圩口9个,0.5万亩圩口9个,圩内积水主要积水靠沿河泵站外排。但是由于沿河国有排涝站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例:港口、大潘、苏姚电站等),机组设备陈旧( 例:大潘电站二台电动机,是上海电机厂, 1960年2月生产的130千瓦电动机,1991年大水受淹后,改为115千瓦,己工作60多年),排涝能力低,无法满足大洪水情况下的速排要求。加之排灌沟渠长期不清,淤积严重。
         6、穿堤建筑物:全县堤防上共有各类穿堤建筑物200多座, 除近年来滁襄河治理过程中拆除重建102座外,其他穿堤涵闸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圬工结构,启闭设备老化失修。河道高水位时,多数出现穿箱漏、闸门漏水、进出口挡土墙倒塌等险情,一旦出险,抢堵难度大,决堤风险高。
         7、技术人员:晋集、汪畈、卜集、新河、上九连、下九连、军民7座沿河国有电站,均存在人员严重不足、年龄结构老化、技术人员缺乏、不能正常运行。例上九连电站:现有在职职工8人,共有8个站头。其中抗旱站5个:大孙一、二级站,宋畈一、二级站,前王站。排涝站3个:大朱、曹埠、大潘站。抗排结合站3个:大孙一级站,宋畈一级站,前王站。总装机20台套,2045千瓦,按1台套机组1.5倍配备,20台套需配备30人,还不包括行政管理人员。
         8、县城防洪:受滁河高水位顶托和上游降雨来水影响,襄河县城段7月17日超警戒水位,7月20日13时达洪峰水位15.08m,仅低于历史最高水位15.3m(2008年)0.22m,位居历史第二位。
        今年全椒县城汛期平定安稳,主要有二方面因素:一是科学调度,7月17日的强降雨后,黄栗树水库从7月9日43.98m上涨,17日20时超水库除险加固期间批准的汛限水位45.8m(相应库容:为6874万立米),19日20时30分达最高洪水位48.9m(相应库容:为11382万立米),为确保县城免受洪水叠加,主动承担4508万立米调洪库容来进行错峰,没有及时下泄到襄河。而是待滁、襄河水位降到正常水位时,才开始开闸泄洪。(如果4508万立米调洪库容与其他洪水一同下泄到襄河,县城将不甚设想);二是近年来加强城市排涝能力建设,相继建成排涝泵站6座,合计5350千瓦,排涝能力达80立方米/秒,使县城积水快速排放, 无严重内涝。
        五、对策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精益求精谋划“十四、五”规划,朝着建设“智造强县、康养福地”现代化新全椒奋力前进,建议对策如下:               
         1、汛后:一是对大孙导流、跃进河、上陶水库撇洪渠等溃破地段,抓紧进行堵口复堤,抢排内涝积水,及时补种,减少损失;二是对今年出现的险工、险段,秋后要全部重新进很根治,切除一切杂物,按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复堤、复埂加固。
         2、规划:根据目前现状,建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一是扩建滁河上大王闸、襄河口闸,加大下泄能力;扩大驷马山分洪道和乌江闸,增加下泄流量;二是在襄河口闸上游,滁河右岸和县石杨镇境内裕民等圩口增设蓄洪区,增加蓄洪量;三是在古河大桥上游建堤防,防止超标准洪水漫水淹没村庄和农田;四是将剩余的近百座穿堤建筑物,继续进行拆除重建;五是内河堤标准达10年一遇和做好白蚁防治工作;六是新河、丁字河、陈泗涧等河口建闸。特别是滁河上4处骨干工程,需逐级上报长江水利委员会。
         3、排灌:根据现有排灌能力:一是各圩口按快速抢排、抢灌的实际要求,重新计算排、灌模确定机组;二是对原有机泵设备、管理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三是对排、灌渠系进行清淤、修复。
         4、人员:对目前的机构和人员:一是对新调任的镇、村干部进行防汛抢险知识培训;二是对国有水库、电站按岗位配齐人员,并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陶春. 淮南市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防汛抗旱, 2008(03):49-50+53.
[2]陈建明. 云霄县漳江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洪对策[J]. 水利科技, 2000(S1):62-63.
作者简介:张明慧(1963.10)男,汉族,安徽省全椒县人,中专学历,工程师,从事县级综合业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