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息化在成本运营监控中应用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期   作者:杜大鹏
[导读] 信息化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企业成本信息透明度,实现各种数
        杜大鹏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信息化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企业成本信息透明度,实现各种数据的可追溯性,使各种成本管理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快速查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与依据,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的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能更实用、更灵活,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及时的实用数据,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全面加速提升信息化工作应用,发挥信息化在成本运营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成本的动态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关键词:运营监控;工作效率;经营成本
        一、传统成本运营的缺陷
        在传统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数据与业务不集成,尤其是在成本的综合分析、预测和控制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满足成本运营监控的准确性和快捷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成本信息资料主要依赖于人工计算,可能存在人为原因造成的费用分摊不科学、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的情况,导致产品成本虚高或虚低。标准成本体系不完善,传统核算模式下,标准成本的核定完全由手工进行,与生产工艺参数结合不紧密,缺乏全线成本信息,因此科学性、动态性较差。
        由于缺乏实时的成本信息,成本核算周期长,成本核算分析不及时,不能适时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信息,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同时,由于传统成本运营监控无法将一线生产信息与成本数据有效结合,无法实施有效的现场成本运营监控,现场成本运营监控不到位,对作业区、班组等基层组织的成本运营监控职能相对弱化。上述种种原因,都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
        二、信息化成本运营监控的特点
        信息化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高度集成性,成本核算准确性得到了显着提高。主要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减少人为核算偏差。采用信息化系统采购业务、销售业务、生产业务、设备安装等一系列业务操作直接生成会计凭证及相应会计信息,相应减少了人为操作造成的成本核算偏差。
        其次,细化了成本核算对象。信息化技术系统提供了多种成本归集对象,企业可根据业务流程和管理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成本归集对象,按成本中心进行费用归集、按生产订单进行成本核算、按物料进行实际成本还原,与传统模式相比较,更趋合理和精细化。
        再次,能够支持业务数据溯源。由于与各模块的高度集成,对于产生的成本凭证,可以追溯到原始凭证、操作人员、操作时间、事务类型等信息,丰富了财务分析的角度和数据来源。同时,还能自动生成成本报表。信息化系统中有大量的反映成本信息的报表,如成本中心差异分析报表、单位成本报表、产品盈亏情况报表等,由业务触发自动生成报表体系,为管理人员进行成本运营监控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由于大量的重复性、核算性工作由系统自动处理完成,财务人员得以从繁重的记账算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财务人员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更好地发挥财务人员的参谋、服务、监督、管理职能。


        三、提升信息化的重点工作项目
        对企业来说,要发挥信息化在成本运营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抓住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和推进信息化工作。
        1、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建立和完善标准成本体系。
        在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成本体系时,要注意将生产目标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企业工艺技术规范、生产操作规程、历史消耗数据、实测数据,并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各成本中心及产品制定合理的数量化标准,再将数量化标准价值化。
        2、要设定合理成本分摊比例。
        信息化系统中,公共费用通过分摊或分配方式计入相应受益的生产性成本中心,从而实现费用最终归集到生产订单,因此分摊比例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根据生产性成本中心的受益情况,制定合理的分摊分配比例,月结时系统自动将公共费用按比例分配到各受益成本中心。
        3、建立成本利润分析系统。
        企业要建立多维度的成本利润分析模型,对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进行分析评价,应用因素分析法,对预算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揭示成本差异,优化产品结构,改善经营模式。
        4、要持续对系统进行优化。
        企业随着新业务类型、新流程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变更,需对系统流程要进行相应修改或调整,对现存流程也需不断更新和完善,以便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倘若不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企业信息也会容易泄露,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加强业务监控考核
        对企业来说,信息化模式下大量成本信息由业务集成产生,如成本中心的物料消耗由业务发料过账自动形成;设备安装费用在费用确认时自动匹配到相应受益的成本中心;系统月结时自动计算订单差异、运行物料账时自动进行物料实际成本还原。因此规范业务操作是保证成本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规范业务操作,最直接的就是加强业务监控考核和强化企业人员系统知识的应用。因此,建议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运行监控机构,制订信息化工作考核制度,对业务操作的规范性进行严格监督考核,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问题,确保系统成本数据的有效性。
        信息化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建设性工作,所有企业员工都应该学习、培训相关知识。企业要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编写操作手册,快速提高全员系统应用能力,使员工更好地将信息化应用于工作实际,提升成本运营监控信息化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五、结束语
        信息化为企业搭建了产供销、人财物的信息平台,企业应充分运用信息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高成本运营监控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增长潜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陈俊.信息化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12:276-277.
[2]张美英.信息化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22:248-250.
[3]李坤峰.信息化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筑,2013,18: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