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 张金洪 、高朝志 400020
摘要:“人性”这词几千年来备受关注,热度不减。对于人性的见解各有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是对人性进行教化,其理论思想除了对人性论的看法同时也涉及到对道德教育,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研究,是我们对优秀文化进行吸收借鉴的关键步骤,对文化、思想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荀子 性恶论 人性 文化传承
一、绪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不断兴起,相互争论。其中,儒家学说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景。儒家思想至今还在流传,至今还需我们学习。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思想史占据重要地位。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人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违背天理的。而荀子在此方面的观点独具一格,提出性恶论,性恶论不同于以往思想家们对人性理解,与他们所理解和感悟的观点不同。为人们在人性问题的解决上打开了新的视域。
二、荀子与性恶论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早年游学于齐,曾三次担任齐国学宫之长。后为楚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对各家思想都认为不是很完美,但推崇孔子思想,认为是很好的治国理念,并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他吸收和总结诸家学说和理论思想,逐渐形成富有特色和别具一格的理论学说,例如“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需要通过后天教化改变。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化性起伪-性恶论,被世人熟知。人们常用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进行对人性的讨论。
三、性恶论-人性讨论
人性的讨论在我国哲学史和伦理道德上一直都是重要部分。“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知识教育或者说是启蒙教育。孟子的性善论与之符合,阐释了人性本善。对于人性善恶争论不休。性恶论对人性的理解与之不同,荀子认为人性为恶就是我们认知的恶吗?恶就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嘛?我不认为是这个观点。
荀子的性恶论中,首先认为性本自然,认为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荀子在自然之道与社会之学中感悟性恶论。其次,化性起伪。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我认为荀子的性恶论中,应是已纵欲为恶,以不能控制自己七情六欲为恶,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恶念,恶行。性恶论对人性的意义在于认清自己,学会控制自己,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荀子所论及的人性,本质恰是非善非恶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四、性恶论与文化发展
性恶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作用,是人性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恶论中对人性之初进行解释,同时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式也有所说明,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性恶论对文化的意义主要从古代人性论的发展,早期的启蒙思潮来说明。上文讲人性自然,包括欲望和本能。欲望可能是导致恶果的起因,与人类世界道德理论不同,更是因此,强调出后天的引导、教育方式、人性教化尤为重要,以及构建道德模范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世对人性讨论的思潮提供新方向。其次,对早期的启蒙思潮来讲,性恶论中人性私欲相结合,认为私欲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天性,不过也证明了私欲存在的合理性,荀子主张节欲和养欲。正确认识自己的欲望,能进行自我控制和节制,疏导改善私欲恶念。对于早期启蒙更应注重对与欲望的认识,尽早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如何进行人性教化和正确控制欲望,理解自律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常远佳.马基雅维利:“性恶”论者?[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20(06):99-104.
[2]岳瑞琳.从人性角度探讨行政控权论[J].文化学刊,2020(06):159-161.
[3]谢晖.论人的“文化—精神性”及其制度表达[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12-36.
[4]郑默含.荀子“性恶论”及其当代意义解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9,32(05):45-51.
[5]严存生.《荀子》“性恶论”评析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启示——兼与休谟的“性恶论”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6-31.
[6]梁柳娟. “性伪合”以“成圣”:荀子人性论思想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9.
[7]张婷婷.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新论[D].东南大学,2019.
[8]魏倩.浅析韩非之人性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4-5.
[9]高信奎. 荀子人性论思想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10]杨雨晴. 孟荀人性论的方法论意义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11]韩娟.性善与性恶的当代教育价值审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4):95-96.
[12]杜昌磊. 荀子与韩非人性论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13]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J].学术界,2017(10):199-205.
[14]黄婉怡,毛承成.“互联网+”对人性假设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7(27):46-47.
[15]陈娟.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以及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80-81.
[16]杨瑞. 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云南大学,2017.
[17]李艳玲. 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18]芦莎莎. 荀子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
[19]王斐. 先秦人性之辩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0]常逸薇.从性恶论到人情论——浅谈韩非子人性论[J].青年文学家,2016(3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