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宣阳坊浅议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田雨嘉、张文轩
[导读]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规划基本单位和居住管理制度,里坊制在中国城市史上长期具有重要地位。唐代宣阳坊毗邻兴庆宫与东市,众多达官显贵聚集于此,曾经盛极一时。其发展演变脉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唐王朝的兴衰荣辱,是唐代里坊制度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唐宣阳坊的用地布局,尤其是其宅第,以一坊之视角去了解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格局,进而深刻感悟长安城厚重的历史底蕴。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    田雨嘉、张文轩    710127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规划基本单位和居住管理制度,里坊制在中国城市史上长期具有重要地位。唐代宣阳坊毗邻兴庆宫与东市,众多达官显贵聚集于此,曾经盛极一时。其发展演变脉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唐王朝的兴衰荣辱,是唐代里坊制度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唐宣阳坊的用地布局,尤其是其宅第,以一坊之视角去了解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格局,进而深刻感悟长安城厚重的历史底蕴。
关键词:  唐长安  宣阳坊  宅第
        宣阳坊是唐长安朱雀门东第三街从北数起的第六排的里坊,考古实测其南北长544米,东西宽1022米。它西北向上与皇城相邻(尤其是唐玄宗时政治中心移到了兴庆宫),东临东市,北靠平康坊,西接崇义坊,南靠亲仁坊。其周围里坊同样是官宦名流云集,平康坊有褚遂良之宅、西边崇义坊有苏勋宅,南部亲仁坊曾住有滕王元婴、郭子仪和安禄山等,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特权空间。
作为“东贵之坊”的宣阳坊,坊内有大量百官宅地、居民住宅和寺观、家庙、园地等,其占地规模不一,大到占地一方的王公贵族宅邸,小到不足一亩的平民住宅。据传世文献可知,宣阳坊内曾有49座建筑。
        (一)公衙
        1.万年县廨
        坊内东南隅的万年县廨,“去府七里,县门屋,宇文恺所造。”以朱雀门街为界,与长安县分领东西一百零八坊,万年县领街东五十四坊。永隆二年,太平公主下嫁薛绍,婚礼非常隆重,“于县廨设婚席。初以县门隘窄,欲毁之。高宗敕:宇文恺所造,制作多奇,不须毁拆也。”作为行政单位的办公地,万年县廨从隋代到唐末应该一直存在。
        2.邠宁、东川、振武、鄂州进奏院
        进奏院是诸道的驻京办事处,是相关官员入京朝觐或办理其他事务时的寓所,也是本道进京官员的联络地。柳宗元著有《邠宁进奏院院记》。唐代前后共设有61个进奏院,全部分布在宫城附近的10个坊内(崇仁、平康、崇义、宣阳、永兴、务本、胜业、长兴、道政、靖恭坊),尤以崇仁坊为最,其分布有各地进奏院26个。唐代进奏院的分布情况与其经济、政治职能有关,具有都位于朱雀街以东、靠近东市、主要分布在太极宫和大明宫之间且保持一定距离、各坊分布情况不均等特点
        3.榷盐院
        榷盐院,管理食盐专卖的机构。
        (二)寺庙
        1.净域寺
        位于坊内西南隅的净域寺,建于隋开皇五年。本为太穆皇后归宁宅,至大历年间仍然矗立。“恭帝禅位,止于此寺薨焉”。寺内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大业中,将作刘监有子合手出胎,七岁念《法华经》。及卒焚之,得舍利数十粒,分藏于金铜塔中。”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净域寺内壁画甚多。



        2.奉慈寺
        原为中书令马周之宅,后为韦嗣立房宅,开元年间被虢国夫人杨氏强取豪夺。“《寺塔记》曰:安禄山伪命百官,以田乾真为京兆尹,取虢国宅为府。”安史之乱后,为驸马都尉郭暧宅。唐穆宗之后,懿安皇后郭氏为升平公主追福,奏立奉慈寺,“赐钱二千万,绣帧三车。抽左街十寺僧四十人居之。”[②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第94页。]自此,香火不断。
        3.杞公庙
        位于坊南门之西杞国公窦毅宅南,是窦氏家庙。
        (三)宅邸
        宣阳坊内除分布有部分的寺观公衙和店铺外,大多数还是住宅。一般而言,离坊门越近的宅子出行越便利,主人越显贵。唐制规定,三品以上的高官可在坊墙上自行开门。由于宣阳坊所在区域,还未进行直接的考古发掘,所有我们只能借助其他相关资料来作以探讨和推测。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一组蓝(或绿)釉陶屋,有助于后世了解坊内低级京官或一般商绅的居住情况。这组陶屋有八座房屋、两座亭子和一座山池,即可组成两座院落,主体院落由大门、正堂和两厢房构成,其余两个房间和后堂组成后院。
        除此之外,敦煌壁画也为我们推理长安的院落情况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中提到,敦煌壁画中出现的院落住宅大多是四合院,有独院、前后二进院和在二进宅院一侧附建厩院三种。据唐廷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可在宅门之外另立乌头门,即在宅外加建一重围墙,后来这层外围夯土墙逐渐成为了贵邸的标志之一。且45窟和85窟壁画中出现的唐代住宅图景,有利于我们管窥和想象宣阳坊内士人们的住宅形象。故可据此大致推测出当时宣阳坊大部分中高层官员住宅的基本样式,即是一座外有乌头门,进而门房,内有上房,以中门和中堂相隔,长廊环绕,兼有水榭,包括前中后庭院的两进或三进式院落。
        虽然宅子的样式大体上相差不大,但因身份、地位的不同,显贵们住宅的面积大小还是有明显差别的。皇子公主的宅第占地较大,最大的可以独占一坊,相当于一座小城,《长安志》中记载,“次南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再次的可占半坊到1/4坊。自唐高宗、武后始,抑制诸王的权利,于是就不再有占整坊的府第了。到一般官员,其宅邸就明显小的多了。二品官员常两位同居于一隅,即共居1/4坊。三品官员经常同时好几位同住一隅,一般官员的宅地更是随着品秩逐级缩小。而五、六品以下文献中不载的官员,与普通百姓接近,以一亩为其基本标准。“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宅其可怀。”
        “一朝天子一朝臣”,宣阳坊内的贵人们随着皇位更迭、时局起伏不断地交替变换,朱门里上演了一幕幕的兴衰荣辱、爱恨情仇。而坊内的普通居民和士人依然苦中作乐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普通百姓的居住理想,即创造一个由房屋、桑榆、蔬果、家禽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这既是百姓的住宅单元,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而言,隋大兴建城之初依照统一割里割宅的方式分配坊内住宅基地,宣阳坊内的普通百姓家庭,起初可能拥有较为标准的住宅面积。但随着坊内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其发展为官员住宅区,不难想象,寸土寸金的宣阳里基本上不会给平民百姓留有太多的住所空间了,可能坊内的一大部分平民就是府邸的佣人、奴仆,他们往往寄宿于各个宅第,从而没有了单独的住宅用地。
        里坊制在创立之初确实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改善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模式,促进了中古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晚唐时期的里坊已经变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了,唐末朱温对长安城的摧残破坏更使得使坊市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辉煌一世的宣阳坊也永远地消失在了那场动乱中,随着大唐的余晖一同被埋葬,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作者田雨嘉、张文轩,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