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杨弦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杨弦
[导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渗透的重任。因此,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非常必要。

黄果树旅游区黄果树镇烈山小学 杨弦    561000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渗透的重任。因此,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章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渗透
        引言
        识字是小学生学好语文、提升素养、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学好识字才能让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但当前的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高,导致教学失去许多趣味。对此,本文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渗透来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升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促进传统文化宣传、提高传统文化地位有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一般以板书讲解为主,学生只要认字、会写字即可,不需要了解与汉字相关联的文化或故事。将传统文化引入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图像性特点入手,结合汉字附带的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进行教学,赋予每个汉字不同的形象意义。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把汉字的字形结构、文化典故、内涵意义等清楚地摆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强化学生素养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小学生若能打好基础,不仅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帮助,对日后精进、提升自己也有好处。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有利基础。
        二、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从传统文化知识出发,开展识字教学
        小学生“三观”尚未形成,其行为和思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应明确这一情况,坚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带给学生积极的榜样力量。课前,教师应从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工作,针对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汉字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历程,甚至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文人轶事进行收集、了解,并在课上以图片、文字材料、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化单调的生字表为有趣生动的彩色图片。另外,教师在平时也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积累课内外人文历史知识,增强自己的文化涵养。教师应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例如,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姓氏歌》一课为例,运用项目式学习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百家姓文化知识以及追溯汉字的起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学生带着崇敬和向往之情,在项目式合作学习中开展探究,从而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优秀文化的教学目的。



        (二)明确汉字字理,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可缺少的基础技能。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树”字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则引入童话,即在很久之前,一块木头独自一人住在田字格房间,但是,他非常的孤独,想要寻找一些好朋友,一天,小木头遇到了一个叫“对”的,想要和他做朋友,并且邀请他去自己家住,但是,对却对小木头说:“你家太小了,该怎么住?”此时有位学生提到,可以搭建上下铺。但教师提出:“小木头家没有上下铺,该如何办?”有学生提到可以组建双人床,双方相互挤一下就可以住下。此时“对”看到自己的长胳膊犯了难:“我的胳膊这么长该如何伸展呢?”小木头十分爽快地说,别着急,待我把腿抬一下你就可以伸脚了,最后课件呈现“树”字。上述教学中通过小木头找朋友展开,其实也是小学生和他人产生友谊的方式,每个人在友谊中都要相互谦让,如此一来才能友好相处。最重要通过上述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字中涵盖的传统文化,也学习如何做人等思想教育,达到双重教育目的。其次增加传统文化比重。
        (三)在识字教学中提升兴趣,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课堂中,识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汉字实现了“字音、字形、字义”的统一,任何一个汉字符号都呈现出“形声具备、义蕴其中”的特色,每个文字都有其独特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造字规则讲解文字由来,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认为文化是有趣的,自然容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文字“妇”时,可以设置问题,我们都知道“妇”指的就是女性,但为什么要在女字旁的旁边加一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的“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女和“力、田为男”是根据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而来的。这就是将中华传统耕织文化和文字相结合,即能让学生快速识记文字,又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结束语
        以汉字探索历史,以趣味典故认字识字,通过多媒体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其记忆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博大精深,激励其学习。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继而提高个人素养,为教学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宁.刍议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84-85.
[2]徐丽红.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分析[J].新课程(上),2019(09):219.
[3]康玉云.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9):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