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李圆
[导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工作习惯明显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新的变革契机。面对多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借信息融合的“东风”,推进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优,让主阵地更牢固,主渠道更畅通,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河南郑州西亚斯学院致远住宿书院 李圆  45115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工作习惯明显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新的变革契机。面对多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借信息融合的“东风”,推进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优,让主阵地更牢固,主渠道更畅通,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引言
        “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步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正在引领着新一轮的教育变革,对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当前,实现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大数据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1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
        1.1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预见分析
        借助大数据技术拥有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信息基础,高校能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数据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预测模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决策思维方式;用数据说话,依托数据分析、解决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行为的基本前提。在决策中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目标的可预见性。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前分析预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动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前模拟结果,给出前瞻性、发展性、反馈性的建议,提高用数据的发展态势来分析和预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与能力。
        1.2大数据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逐步更新
        仅仅依靠某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学校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很难形成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大数据体系。大数据的形成不仅需要统筹校内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生活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同时还需要强化校内与校外有关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例如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以及校内与校外之间的联动机制。大数据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变革,各项互动与联动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逐步更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得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2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加强线上线下间的数据融合
        大数据的信息来源和运用不应仅仅停留在线上,而应统筹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数据资源,从而构建起真正全面、立体、多维的大数据体系。从数据来源上看,“线下维度包括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室、心理咨询等方面;线上维度包括言行数据、交往数据、关注数据、阅读数据、转发数据、浏览数据等”。线下数据体现具体行为,更加具象和直观,而线上数据则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较为抽象和宏观,应该充分考虑两种数据的不同特点,将两种数据有机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和实效。
        2.2依托信息技术,提高数据处理水平
        在大数据支撑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以“关联思维”为导向,通过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找准思政教育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高校可通过提取和分析学生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发布的生活动态,找出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推测学生的关注焦点和思想动向。也可根据某一学生网络社交动态内容分析其生活、学习状况,比如学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网络游戏或综艺网剧的频率较高,教师应重点关注该生是否存在沉迷网络娱乐活动的倾向;比如学生在社交平台频繁发表包含消极、负面情绪的内容,教师一方面要警惕学生是否存在家庭变故、人际交往障碍、陷入校园网贷等风险,另一方面要及时与学生及其亲属、同学、朋友取得联系,尽早明确学生意志消沉的原因,通过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与疏导,避免引发难以挽回的恶性后果。高校也可追踪某一时间段学生在校内的用餐次数及消费数额,大体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而为其提供适宜的经济援助和思想引导。所以大数据支撑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变革需以较高的数据处理水平为基础,重点实现数据信息与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关联,进而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建立以学生数据信息为依托的思政教育动态预警机制。
        2.3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的发展进程,深化信息化和课堂耦合的功能。通过大数据统计、评估学生学习状态和结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习体验效果,调动学生整体参与学习互动的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游离课堂行为的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网络课程组织在线学习,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势,思政网课可以把互联网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且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更新更及时,在课堂有限教学内容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政教育学习资源。运用思政网课做好课堂学习预习、复习,在课堂教学后完成测试、作业等学习活动;通过前移和延伸课堂教学过程,把思政网课教学互动功能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提升课堂学生学习的活跃指数,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结语
        大数据的应用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新了理念、深化了研究。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提升其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维护数据安全,努力推动线上线下数据的融合,并建立起专业的高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2]魏有兴,刘三妮,杨佳惠.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进路与前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2.
作者简介:李圆(1980.1),女 汉族 郑州西亚斯学院 工学硕士,山西晋城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