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浅谈新形势下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简文玲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转变旧的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 简文玲 366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转变旧的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动;发展;教学观念;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转变旧的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新课程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变革,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趋向。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而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则被忽视了。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总是正确的,很少有人质疑老师所授知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而且有的老师为了“面子”并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羞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全部问题。师生之间明显的不平等,教师 “垄断”课堂和“一言堂”,教学过程中“灌输”、“划重点”等做法极其普遍和突出,这种传统教学下的师生关系已经陷入危机之中。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家长甚至学生,都把历史科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和“佐料”,造成教得累、学得也累,本来应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长此以往,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就好象是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统一规格的产品,没有特色可言。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每一位历史教学工作者的深思。
        二、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
        “教”是为了不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指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一名历史教学工作者,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常听孩子说,喜欢某个教师,大家便爱上他的课,不喜欢某个教师,便不爱听他讲的课,不学他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业影响很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中缺乏一种融洽的学习气氛,相当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甚至昏昏欲睡。试想,这样的课堂能为学生的学习、生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转变传统角色,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平等氛围。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改变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不和谐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师应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平等交流。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了解、感知了历史,从而有效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塑造了他们的自主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其次,教师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更应当成为学生的益友。“知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作为教师,如果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心换心”,必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积极、消极因素,掌握时机,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心。记得班上有这么一位学生,他喜欢上网玩游戏,经常逃学,上课时总是懒洋洋地趴在桌上。大多数教师对他都是不闻不问,觉得他无可救药,同学们疏远他,他就象是班上的“另类”。有一天,上历史课,笔者象往常一样提前来到班上,意外地发现他手上绑着绷带,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就关心地问他:手怎么了?他告诉我是昨天打篮球时摔了一跤,不小心把手摔骨折了。一瞬间,笔者发现了他眼里闪现的光芒。那节课,他第一次没有趴在桌上,而且把尘封已久的历史课本翻开了。这以后,课间笔者经常有意无意地找他聊聊天……渐渐地,所有的老师还在说他无可救药,而他的历史成绩却在直线上升。


这个例子说明,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真诚的信任和关爱,后进生也不例外。教师对学生的厚爱、信任、期望和鼓励能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一个肯定的目光或者一句肯定的话语,能产生使学生充满信心、热情去争取成功的威力。如果教师能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那么,师生关系必定亲密、必定融洽。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必将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主体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也必将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2、恰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实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走向积极主动。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就如何恰当创设问题情境,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做到得当,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想到什么问什么,随意发挥,甚至离题万里。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靠主观想象,提出的问题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到要点,加重学生的负担,甚至造成教学失败。历史课堂提问中,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三个准则:第一,要把握好提问的要领。必须在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了解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认识什么道理,训练何种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二,从不同的教学对象出发。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学段的学生,程度不同,需要其培养的能力,掌握的难度、深度也不相同。因此,提出的问题也就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象而有所不同。不能对低年级学生提超出其回答能力的问题,也不能对高年级学生提过于肤浅的问题,否则就达不到教学效果。第三,问题的表述要明确,也就是说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没有歧义,不宜语意不明,空泛随意。
        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实效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轻易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树立“能问倒老师是自己的进步”的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点,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中“西安事变”一目时,针对西安事变发生后如何处理蒋介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共产党,你认为蒋介石到底该不该杀?”学生们当时就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抓到蒋介石后,应立即把他杀掉,因为他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杀害太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欠人民的血债太多了,血债要用血来还;他发动了十年内战,一次又一次地反共“围剿”,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有的同学认为不能杀,因为当时的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必须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进行全民族抗战才是出路。因此,张、杨既然已经把他抓起来了,就应逼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还有的同学认为应把蒋介石扣为人质……同学们的各种见解均有一定道理,那么到底是该杀蒋、放蒋还是扣蒋呢?教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之间的问答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使用得当,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学风气,还可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才会敢于、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3、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彰显、主体性得到弘扬,同时意味着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自我完善,强化自己的业务能力,加强新课程观念的学习。近几年来,各种培训层出不穷,不少教师利用假期也都参加了各级各类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都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起点,但如何深化和提高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要把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研究逐渐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最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处理课堂中有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尝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有意识地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第三,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保持一种批判反省的态度,不断地反思总结改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由纯粹的“教书匠”向“学者型” 、“专家型”教师转变。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应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站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在教育中确实承担起培育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只要我们教学工作者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新课程推进中的通识培训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