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9的音乐内涵及演奏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吴明铭
[导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在德国波恩,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一生共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吴明铭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在德国波恩,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一生共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不仅延续了前人的传统,端正的遵循着古典之风,而且也以其种种独创性和丰富的情感内容不断颠覆着当时人们的听觉,他的晚期奏鸣曲中,抒情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原有的英雄主义风格,这使得晚期奏鸣曲的乐思更加深刻和复杂。本文主要以其第三十号奏鸣曲(Op.109)作为音乐内涵和演奏的分析对象,主
要针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结构特性、演奏特点等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内涵  演奏分析
        一、创作背景
        这首E大调奏鸣曲创作于1820-1821年。那时贝多芬生活拮据,并且忍受着耳病带给他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再加上1814年—1815年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贝多芬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政治历史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耳病对他的心理造成的巨大的影响。此曲是贝多芬献给在经济上给予他帮助的富商弗朗兹的女儿马克西米莉安娜·布伦塔诺小姐的。贝多芬曾亲笔对钢琴奏鸣曲Op.109做了如下描述:“此曲是要献给你的,这并不是一般常见的东西所能比拟的,这是精神,这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连接起来的精神,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可以说,这首奏鸣曲承载了贝多芬美好的幻想和理想的世界。
        二、结构分析
        奏鸣曲Op.109是幻想曲一类的奏鸣曲。
        第一乐章是加以自由处理的快板奏鸣曲式,写得十分自由,这几乎是贝多芬奏鸣曲中唯一的例子:在奏鸣曲式快板内,既更改速度(以Adagio espressivo代替Vivace,ma non troppo)而且又变2/4拍为3/4拍。其结构如下:


        第二乐章是一个6/8拍极快板的奏鸣曲式,e小调。整个第二乐章性格刚毅坚决,形式简练,既严正又有伸缩性,与第一乐章的浪漫抒情形成对比。其结构如下:        

                       
        第三乐章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这首变奏曲写的很自由,在每个变奏中,既改变速度,又改变拍号,使得音乐的性质也随之变化。


        三、演奏分析
        1.演奏风格的把握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已接近浪漫主义时期,所以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既要把握住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又要加强对情感的表达,使音乐更抒情。如全曲第一乐章,整个第一乐章写得十分自由,节奏型丰富多变,很显然贝多芬是想用这些变化的节奏型来告诉演奏者必须严谨的按照谱面上的节奏型来演奏,而不能自由处理,弹的太随意。
        2.演奏速度的把握
        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我们必须严格的遵守贝多芬在乐章开头、中间所给出的速度标记。如第三乐章每一个变奏前贝多芬都给出了不同的速度标记,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把握好每一个变奏的速度,严谨的按照速度标记进行演奏。
        3.演奏音色的把握
        (1)甜美的歌唱性音色
        在第一乐章中,主题动机作为重要的素材在本乐章中多次出现。其中在第一次出现时,贝多芬标记了“dolce”,由此可见,这里应该演奏的甜美、流动且富有歌唱性。
        (2)明亮的音色
        由于贝多芬在写这首作品时,听力已经完全丧失,只对极响的低音区有反应,所以导致他内心听觉渴望很明亮的高音。这是第三乐章的第六变奏,也是第三乐章的高潮部分。演奏这一段时,左手应当流利地使人察觉不到地加入到右手的进行中,这时右手小指弹奏出的旋律,音色要明亮,多用指尖触键。
        (3)圆润的音色
        在第三乐章的主题中,贝多芬标记出“cantabile”(圆润的、如歌的)这样的演奏术语,加上本段中标注的“mezza voce”(半声的,轻声的),由此可见,这里是应该演奏出淳朴,流畅,古雅的音色。
        (4)饱满有弹性的音色
        第三乐章的第三变奏是一段富有俏皮的幽默感的变奏,这里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性都需要指尖的硬度和弹性。
        4.踏板的运用
        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标记的踏板演奏记号很少,这并不表示在演奏时不需要使用踏板。由于每个演奏者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都不相同,所以对踏板的应用也各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时我们要保证旋律的连贯和流畅,多用手指连接;换和声的地方一定要换踏板。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贝多芬对某些乐句或段落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所以标注出几个踏板,这个时候的踏板应该严格的按照乐谱上标注的进行弹奏。
        四、总结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了他的一声,被后人称为是钢琴界的“新约全书”。他的晚期奏鸣曲,受到生活、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更大,感情也更加细腻。不管是写作手法的多样性还是乐章中容纳的复调和对位的因素,都预示了浪漫派音乐的到来。他的晚期奏鸣曲不论从演奏技巧还是情感表达对演奏者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